第一七五章 走進尋常百姓家(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知老丈有田地多少?”
衛安坐到河邊的一塊青石上,問了起來。
“老大有田三頃,可惜只有一頃是上田,餘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農答道。
衛安點點頭,看出這個老農的家庭應該是屬於此時典型的自耕農階級。
所謂上田、中田、下田,衛安還是知道的。
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可連年耕作,因此是農民最喜歡的土地。
可惜,這種肥沃的土地並不多,而且因為農業技術的侷限,許多上田在連年耕作之後,土地肥力漸漸枯竭,淪為中田甚至下田。
至於中田,耕作兩年,就必須休耕一年,否則,土地中的地力不夠,種下去的作物根本長不好。
下田,耕一年休一年。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也不知是誰先發現了,在休耕的土地上種植大豆不止不會浪費地力,還能有效的給土地增肥,因此,一般休耕的土地,都會種上大豆。
只是,武人最重粟米,當此之時,連小麥都是土地裡的異端,並不是主食,就更別說大豆了。
一般而言,像小麥和大豆這種農副產品,是不值什麼錢的。
小麥嘛,最底層的貧窮人家可能會在災年將之作為食物,但大豆在此時除非實在是年景不好,否則一般是作為牲畜飼料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衛安自然也知道。
原因很簡單,這是烹飪技術與美食文化的落後所導致的。
在此時,廚師們的烹飪技術相對很原始,基本除了烹、蒸、煮之外,沒有別的花樣。
而且,像什麼磨坊什麼的,此時也沒被髮明。
所以像什麼豆腐、豆腐腦,在此時統統都不存在
無論小麥大豆,想要食用,都只能靠煮。
而小麥大豆煮熟之後食用的口感有多差,吃過的人都知道!
特別是大豆,食用之後會導致肚子脹氣……
對,豆腐!衛安決定要落實推廣豆腐的磨製方法。
“老丈,田地收成怎麼樣啊?”衛安又問道:“家中可有什麼困難?”
“託聖天子的福,去歲老大家裡收成還不錯,一畝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農說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樂都合不攏嘴了,只是,隨後就有些苦惱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賣五十錢……”
衛安聽也是漠然。
武朝的農業技術與土地畝產相較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有了一很大的進步。
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時曾說:今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歲收畝一石半……
到了武朝之時,農田的畝產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
晁錯就曾在那篇著名貴粟疏中寫道: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兩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地歲收三百石。
武朝農業畝產比之戰國時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過,農業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農民遇到的問題還是李悝當年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