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我,你就說答應不答應吧?”

張宣吸口氣,忍住一指頭戳死她的衝動:“我去求她。”

“成,那就這樣,這邊起風了,估計要下暴雨了,我得趕緊回去。”

“好,快回去吧,注意安全。”

結束通話電話,張宣順勢一躺,倒在草地上望著藍天白雲思考手機的事情。

其實說起國產手機,作為一個70後的人,大體脈絡還是知道一些的。

回顧國產手機的歷史,就像一部老電影,一幀一幀的向人們講述著它們經歷的一個個故事。

從最初的第一臺真正的國產手機開始,再到群雄逐鹿的後世,許多國產手機老品牌,80後可能聽說過或者用過,90後可能全都不認識。

雖然它們大多在歷史長河中泯然眾人,但確確實實銘記著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這段艱辛的歷程。

比如,1990年,東信開始代工摩托羅拉手機產品,成為中國第一家引進行動電話生產線的廠商。

這是一個積澱的過程。

只是它在今年,東信的摩托羅拉代工業務基本被灣灣富士康搶走了。

它的未來還會不會沿著歷史軌跡迸發出短暫光芒,有點未知。

但張宣知道一點:如果自己要進入手機行業,那東信和富士康就是自己的人才基地,肯定要揮舞著鋤頭去挖人的。

而且他還知道一點:由於這年頭國家對手機行業准入採取了嚴格的控制政策。

所以手機牌照審查的非常嚴,而且名額在定期內的發放也是極其有限的。

是真的極其有限的。

現在這年頭,國內哪家企業如果能拿到手機牌照,無形中就會提升企業的逼格。

因為它代表自身的實力,代表背後的人脈,代表未來。

除開東信,大家耳熟能詳的波導手機也是不得不說的一個過去。

1992年10月28日,奉化波導公司成立,2004年到2005年是波導最風光的時候,期間,曾經創造國內波導神話,當時年銷售突破1000萬臺。

海外出口方面,截止到2005年,波導品牌手機出口已經覆蓋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法國、義大利等歐洲發達國家,以及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各個國際品牌巨頭重點爭奪的市場。

但是僅僅一年,真的僅僅只用了一年,到了2006年之後,波導快速走入下坡路,市場份額迅速萎縮到不足1%...

好吧,後世的波導雖然最終陽痿了。但如今裡面還是有不少科研型人才的,這又是自己的另一個人才基地。

要進入手機行業,波導這家公司那肯定是得罪定了。

而像後面的迪位元、南方高科、科健、夏新、熊貓、TCL等都是有海外大集團或大型國企在背後背書,也都曾曇花一現,成了盛極一時的大品牌。

想起這些即將會出現的敵人,張宣一點也不怕,反而很興奮。

是真的很興奮,他渴望跟國內的群雄扳扳手腕,跟外國大公司過過招。

人家有強大的技術團隊不假。

但自己有先知先覺的外掛啊,有資金啊,還有讓人羨慕不來的人脈,多的不說,至少也可以打個平手。

而如果沒記錯的話,手機牌照的歷史拐點出現要到2004年去了。

到時候國務院會出臺檔案,首次把行動通訊類產品從需要審批的行業專案中剔除。

當時《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專案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文中表示:“根據對現行行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定,國務院將對所屬審批專案進行清理。”

而清理的結果是,根據412檔案詳細列出的“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專案目錄”,在涉及“通訊、電子投資專案”的立項審批時,明確提出“不包括行動通訊類產品”。

至此,國內的手機行業才迎來百花開放的春天。

在這之前,僅僅因為手機牌照審批制度的堅冰。像神州數碼、創維、明基、廣州金鵬等30多家非常有實力的國內外企業只能對手機行業“望洋興嘆”。

曾有一位業內鼎鼎有名的大佬明確炮轟:手機專案如果不再需要進行審批,這對商家進入手機行業絕對是一個重大利好。

當然了,張宣不擔心這些。

原因有幾。

一是自身的實力,銀泰地產超百億規模,目前在國內算得上巨無霸公司。是各大領導的親兒子,印象分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