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其中也有特定的歷史背景、人性因素,但比起諸如“平凡的世界”似乎反應的力度不太大。

說得簡單一點,有點類似於通俗文學了。

什麼是通俗文學?

其實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帶有商業寫作之類的作品,本身社會功能性較弱。

舉個例子,武俠便是通俗文學的代表。受眾在閱讀這類作品的時候,多半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一種歡愉、好奇等心理,並沒有多麼強的“文以載道”的思想...”

陳本洋洋灑灑說了24分鐘,非常有耐心地把“潛伏”的所有缺點都找了出來。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每一個反駁點都有理有據。

讓會場其他旁觀者都產生一種似乎就是這個樣子的信服感。

最後,陳本總結道:“在我看來,“潛伏”這部,除了新鮮感之外,說不出什麼好。

這要是獲獎,會讓外界懷疑這個獎。

所以,我強烈反對它獲得茅盾文學獎。”

陳本下的結論有些重,重到會議室一般成員不敢出聲反駁。

這時會議室裡的眾人很有默契的把目光投向了劉黑羽。

迎著眾人的目光,劉黑羽沒有退縮,端直身子義正嚴詞地反駁道:

“我不同意陳本同志的看法。文學作品要具備文以載道的特質,這沒錯。

但剛才聽了陳本同志的發言,我認為他根本沒看懂“潛伏”。

“潛伏”這部從頭到尾就講了兩個東西:人性和歷史。

首先我們看其人性。

作品中出現的各個怪才,之所以能夠在具體的諜戰工作中能夠有出色的表現,其實首先歸功於人性的善良。

比如阿炳,他的信仰主要建立在感激層面上。懂得感恩,本身就是一種人性善良的體現。

而另一就是歷史性。

故事本身就建立在特殊的年代,反映的是特殊年代從事特殊工作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體現了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人生。

我認為“潛伏”中那些為國家安全事業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堅定、高貴的人格信念就是文以載道的核心。

在這個消解英雄和崇高的年代,我們無比需要他們....”

關係到自己的臉面和業內地位,劉黑羽現在是寸步不讓,一個點一個點地反駁陳本的觀點。

這樣一路反駁下來,足足講了32分鐘。

比陳本還多花了8分鐘。

最後,劉黑羽放下手稿,嚴肅地說:“這是茅盾文學獎,我們不能以一己之私去不公平對待任何文學作品,我贊成“潛伏”獲得此屆矛盾文學獎。”

等到劉黑羽說完,巴銀看了看會議室眾人,問:“大家還有什麼不同意見要說嗎?”

大家互相看看,都沒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