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流水,轉瞬即逝。

9月份到了,莉莉絲也是第一個離開倫敦的人。

張宣跟著去了趟蘇格蘭東海岸聖安德魯斯。

說實話,他對聖安德魯斯這個城鎮的感覺很是一般,甚至不喜歡。

怎麼說呢,就是色調有種廢墟感,落敗感。

可能是後世的高樓大廈和霓虹燈見多了,驟然見到這樣的灰色格調,有視覺落差。

在學校轉了一圈,一起吃了頓飯。

離開前,莉莉絲非常不捨的抱著他,“你先去忙,先去找資料、找靈感,等我放假就來找你。”

“好。”

張宣伸手輕輕撫摸著她的頭髮,最後湊頭親暱一下,也是跟著廖芸和謝琪回了倫敦。

女兒回學校了,廖芸也是鬆了一口氣。她雖然阻攔得了一時,但阻攔不不了一世,於是乾脆來個眼不見為淨,第二天也走了。

從希思羅機場回來,謝琪熱情地問:“大作家,你呢,你想去哪,我送你過去。”

張宣也不客氣,笑說:“送我去倫敦圖書館吧,我去找點資料。”

謝琪說行。

他此番來英國有三個目的。

一個目的是見見莉莉絲。

當他決定不再逃避,決定接受這個女人時,就在心裡給她開闢了一片土壤,自然是要來見見的。

第二個是關於“發條女孩”。他去圖書館,要多多翻找科幻類書籍,甚至要買一些回家填充門面,做給別個看。

這樣以後別人問起來、你的科幻有很多西方元素時,也有解釋的根源。

第三個目的就是會會羅琳。

老實話,第三個目的是最不靠譜的。

偌大的城市,在茫茫人海中,想要找到羅琳無異於大海撈針。

不過他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不找得到都不是那麼重要。

94年正是羅琳第一段婚姻破裂期。

她帶著孩子返回了英國。

經常在倫敦和曼徹斯特兩個城市往返做秘書工作,工資低廉,因為租不起房還向政府申請了低保。

根據破碎的回憶:由於腦海裡裝著哈利波特的故事,為了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羅琳在這段時間,經常跑倫敦圖書館和市政廳圖書館查閱資料。

原因嘛,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填充她自己的知識。

所以張宣決定在這兩個圖書館守株待兔一段時間,問問圖書館裡的職員,是否認識羅琳這麼個人?

要是這裡找不到,他就決定去曼徹斯特城市的曼徹斯特中央圖書館碰碰運氣。

如果倫敦和曼徹斯特都找不到,他就最後去一趟羅琳的老家蘇格林愛丁堡看看。

這是他的全部計劃。

如果計劃裡沒碰到羅琳,那就放棄“哈利波特”這本書。

其實做出放棄的決策也是無奈之舉,沒辦法的事情。

有資料顯示,羅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是1995年寫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