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陶歌再次大笑,“那你怕不怕?”

張宣摸摸額頭,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說:“我還年輕,我怕什麼?不怕。”

陶歌說:“你知道去年“廢都”首次印刷多少嗎?”

張宣開動腦子回憶一番,感覺應該不少,但記不起具體資料了,有些模糊。

於是問:“多少?”

陶歌告訴他:“17萬冊,“廢都”首印17萬冊。而白鹿原去年賣了超過60萬冊。”

“……”

張宣禁聲了。

雖然早就知道白鹿原和廢都賣的好,但這資料確實嚇人。

等了許久,見他沒做聲,陶歌笑問:“嚇傻了?”

“怎麼可能?”

張宣不甘示弱地回一句,就說:“我剛才在想,他們純文學都賣的這麼好,那我這種故事性非常強的“風聲”呢?

我對自己有信心。”

都這樣了,都見報紙了,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必須對自己有信心啊!

“對咯,你應該有信心。”陶歌非常贊同這觀點,然後悄悄說:

“姐告訴你一個訊息,昨晚人民文學專門開了一個“風聲”研討會。

會議最後得出結論:在文學造詣上,“風聲”也許比不過“白鹿原”和“廢都”。

但在故事性和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上,是力壓那兩本書的。所以我們都很看好“風聲”的市場行情。”

看這話說的,真是漂亮。

不過張宣在心裡有一杆秤,也認為“風聲”的文學價值不一定比得過“白鹿原”和“廢都”。

但沒關係啊,自己手裡還握著“潛伏”呢。

他視“潛伏”為大殺器。

他早就想好了,“風聲”抓市場,打名聲。

“潛伏”負責讓那些人閉嘴。可以的話,還負責拿獎。

張宣在想潛伏拿獎時,陶歌似乎感應一樣,壓低聲音說:“人民文學正在考慮送選“白鹿原”參加茅盾文學獎評比。”

輕飄飄的一句話,透露出的資訊太多,張宣聽得心一緊。

陶歌意思張宣明白,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民文學力捧“白鹿原”參選茅盾文學獎,那對自己來說就非常不利。

這就好比西方參選總///統一樣,一個zd內部只會推選一位總////統候選人。不然候選人多了就容易造成四不像,分散精力,浪費資源。

可是客觀的分析,以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風聲不一定夠的著。

這也可能是人民文學在市場上力捧“風聲”,卻在評獎上押注“白鹿原”一樣。

老實講,前生張宣是比較敬重老陳的,而“白鹿原”也是不負眾望登頂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白鹿原”的參選之路可謂一波三折,折騰了好幾年。

原因在於它的開放“性”,以及有大佬不喜歡。

張宣在想,要是人民文學現在就急於押注了“白鹿原”,那就註定了隨後幾年的資源都得折在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