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特麼是一個亂了人心的世界,都是錢害的。

為了把這喜宴辦好,為了給親媽和大姐漲臉面。

張宣直接掏錢從對門小賣部老闆那裡買了一條黃牛,殺了320多斤頂好牛肉。

接著又從本家堂叔那裡買了幾十條魚,大概有一百多斤。

這年頭的農村酒宴,可不講究什麼花式均衡搭配,也不講就營養搭配。

大家背後議論的都是誰家的碗大,誰家的碗多。

是十二個碗?是十六個碗?還是十八個碗?

或者村裡最闊氣的二十二個碗?

吃席的人在乎的是肉塊大不大,膘厚不厚,肉管不管飽?

酒是什麼酒,夠不夠喝?

煙是什麼牌子的,按根散?還是按包散?

派發的喜慶禮包裡,喜糖是幾粒,還是幾抓?手巾有沒有?瓜子花生有沒有?煮熟的雞蛋有沒有?

再刻薄點的,糯米餈粑有沒有?

要是不把人家牙縫塞滿,不把人家肚皮撐圓,你就等著挨批吧啊。

那些長舌婦們三個一起,五個一群,能在背後把你說個幾年,別家一做喜事就把你拉出來對比鞭屍,保準你日後見不得人。

這年頭做喜酒都是賠錢貨,越要面子賠得越多,來的賓客越多賠得越多。

要賠錢,要賠一大筆錢,這可就難倒阮秀琴了。

畢竟阮秀琴同志從乍窮到乍富,才經歷了兩個月。

那算計到手板心心裡過日子的拮据習慣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一下子碰到這等大喜事,不知道是該摳門點好,還是該大方點好。

張宣見老孃溫笑著每出一筆錢的背後是心痛到炸,乾脆大手一揮,酒肉蔬菜花錢的這種事情他直接包圓了。

而剩下的就全交給了張茹兩口子張羅。村裡那點規矩習俗,張宣有心想幫把手都使不上勁,不敢越位,不敢差池。

不然就算你是文曲星下凡的大作家,說跟你翻臉就翻臉了。

到頭來,興許還會落個不懂事的罵名。

畢竟在這些長輩眼裡,別個的臉面都不及自己臉面重要,鬧崩了親兄弟都能當場幹架。

甚至多喝了點貓尿的酒癲子,親爹親媽都敢打上一打。

小賣部老闆是村裡有名的大鍋菜好手。開親前一天,在曬穀坪上擺兩張方桌,又用土磚砌了三個簡易灶臺,擺上幾口大鐵鍋。然後指使幾個幫廚提前開始處理肉類。

大表哥和二表哥在衝餈粑。旁邊可是圍聚了一堆堆半大孩子,滾燙的糯米飯一下石臼,都要鬧哄哄地搶上一搶,抓上一抓,塞一把放嘴裡過過癮。

這些屁孩子都知道阮秀琴是個和氣的人,張萍是個悶葫蘆,不會拿他們怎麼樣。

阮得志有一手好毛筆字,在寫喜慶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