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陳圓圓(第1/3頁)
章節報錯
來信上寫,第一批採購的一萬石糧食,預計十天以後到達睢州。
一石約等於一百五十斤(設定),如果一個成年人一天按一斤口糧算,一百五十萬斤糧食就夠一萬人吃上五個月了。
如今睢州受災的百姓城內有近一萬戶,三萬餘人,城外有兩萬餘,八萬餘人。
一萬石的糧食,老弱婦孺減量,最多也只夠睢州百姓吃二十天。
當然了,如果只是簡單的施粥,讓老百姓維持性命,撐兩個月也沒問題。
問題是,如今周潤澤所要面臨的將不只是睢州的百姓,還有上游有可能流竄來的流民,這些人跑到這邊,也是要有所接濟的。
其實周潤澤倒不怕人多,人來得越多,他反而越高興。
因為他準備以工代賑,讓這些災民們修橋鋪路,修建新城城牆和房屋,新修官署學堂糧倉,疏浚城河等。
這是要用很多銀子購買糧食和物資的,但他早就準備。
一是新皇給了他的十萬兩銀子,後續肯定還有賑災銀子運來。
二是今晚下暗手要搞死幾個鄉紳抄來的銀子,數量肯定不會少。
三是他準備在新建的城裡城外賣地。
城裡除了百姓的居住地基不收銀子外,其他用途的商業用地全都要收銀子。
城外也一樣,將統一打造手工業工坊產業園,集中管理,又能賣一波地。
所以新城的位置就要好好考慮了,一是不能離黃河太近,免得又遭淹沒,二是交通要便利,三是所佔的地最好能是官府的,或者是無主之地,再不濟,也要軟硬兼施將地收為官府所有。
不過這事兒不急,還有的是時間考察和斟酌。
回到安置區,忙得焦頭爛額的全永高跑來找到周潤澤。
他請示道:“東翁,糧食什麼時候發放給老百姓?”
“先不急,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餘糧,等過兩天再說。”周潤澤道。
全永高又問:“那發放標準是什麼?學生也好回了那些來詢問的鄉老。”
周潤澤想了想,道:“你先讓他們按照戶帖把人報上來再說,我這邊也要下令讓戶房安排人去嚴格核查。”
全永高遲疑道:“可有些人沒戶籍怎麼辦?”
周潤澤笑了笑,說:“這還用問,一律按流民論處,想要糧食,都去幹活!”
全永高一臉懵逼道:“不收押?”
“收押幹嘛?嚴格看管就成了,那可都是勞力,就算收押了,還不得給他們飯吃?咱們可不能做虧本的買賣。”周潤澤道。
全永高琢磨片刻,點頭道:“那行,學生知道該怎麼回覆鄉老了。”
等全永高退下後,周潤澤也在考慮怎麼將這些糧食發放到百姓手中。
現在才五月,七八月伏汛和九十月秋汛才是黃河之水氾濫的高峰期,也不知道洪災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所以要白白養著他們,那肯定是不行的。
考慮了一會兒後,周潤澤心裡有了想法。
一是有本地戶籍的,不分男女老少,每人每天可以領一碗能立得起筷子的幹粥,不是本地戶籍的流民,每人每天可以領一碗稀粥。
這個標準跟其他地方賑災差不多,也不算苛刻,能讓人吊著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