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韓馥的大悲大喜(第1/2頁)
章節報錯
荀諶、辛評、郭圖、高幹、張導五人,帶著五十名護衛進入鄴城,來見韓馥。
同郡之人來訪,又都是有名之士,韓馥熱情款待。
酒過三巡,客套話都已說完,開始進入正式話題。
荀諶首先說道:“聽聞潘鳳將軍戰敗,若是公孫瓚乘勝領兵南下,直逼鄴城,而袁車騎又欲率軍渡河北上,其意未知如何,將軍處此境地,實如騎於危牆之上啊!”
酸棗會盟時袁紹自任為行車騎將軍,韓馥因有兵馬在手,所以荀諶稱其為將軍。
潘鳳得勝的訊息,雖然已經派人回鄴城稟報,但武邑距鄴城五六百里,訊息還沒有送回到鄴城,韓馥現在還不知道潘鳳打敗公孫瓚。
韓馥又何嘗不知自己現在的處境。
潘鳳戰敗讓他每日寢食難安,對張郃領兵去抵擋公孫瓚也沒抱太大希望。
現在聽荀諶提起,憂從中來,以為荀諶是來助他解決危難的,忙問:“如此我當如何應對?”
荀諶問道:“論寬仁容眾,為天下人所附,將軍與袁車騎相比如何?”
韓馥搖頭答道:“不如也。”
“論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將軍與袁車騎相比又如何?”
“不如也。”
“論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將軍與袁車騎相比又如何?”
“不如也。”
荀諶嚴肅道:“勃海雖為郡,其土廣民眾實如一州,將軍以此三不如之勢,而久處袁氏之上,袁氏乃一時之傑,必不甘屈於將軍之下。同時公孫瓚提幽州悍勇之卒南下,銳不可擋,若是兩軍合力,兵臨城下,將軍危亡之日可知。將軍舊為袁氏之吏,如今與袁氏又是同盟,不如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必厚將軍之德,公孫瓚亦不可再爭冀州,冀州之民可得安寧。且將軍有讓賢之名,揚於天下,而身安如泰山,何樂而不為呢?”
韓馥聞言驚懼,心中細想,確實如荀諶所說。
如果公孫瓚再勝張郃,領兵繼續南下,袁紹同時領兵北上,兩面夾擊,以冀州之力絕對頂不住,自己到時便只有身亡之道了。
而要是把冀州讓給袁紹,公孫瓚便由袁紹來對付,自己去當一郡太守,這樣似乎也挺好。
見韓馥猶豫不決,辛評和郭圖這兩個老鄉又出言相勸。
還有張導張景明,同樣好辭相勸。
張景明曾經在冀州鉅鹿任過太守,又曾在酸棗會盟時,和臧洪一起登壇喢盟,也是一方名士。
只有高幹不說話。
眾人極力相勸之下,韓馥仍是猶豫不決,畢竟讓出冀州牧之位,可不是一件小事。
他對眾人說道:“此事重大,諸位不妨且在鄴城暫歇幾日,待我思慮之後再作答覆。”
荀諶等人無奈,知道這樣的事不是幾句話就能讓韓馥心甘情願讓出冀州,只好答應留在鄴城,再每日拜訪韓馥進行勸說,直說到他答應為止。
韓馥派人安排荀諶等人住在傳舍,又派人把閔純和耿武沮授李歷等人找來,要與他們商議。
“不可,州牧之職乃朝廷所任,如何能讓。袁紹使荀諶等人來勸說,實則是來以武威恐嚇,說不定那公孫瓚便是與袁紹勾結而來,目的就是為了給使君施加壓力,逼迫使君讓出州牧之職。”
耿武這牛脾氣一聽就忍不住,大聲嚷道。
“不錯,我冀州帶甲之士可達百萬,谷糧可支十年之用,何須懼於袁紹。真若兵臨城下,我等皆願為使君死戰到底!”
閔純憤慨言道。
“可是,潘將軍敗於公孫瓚,劉幽州與袁公路又無迴音信,真若兵臨城下,韓馥豈能讓諸位與我同死。”韓馥憂道。
之前潘鳳讓韓馥寫信給劉虞和袁術,求他們出兵相助,但到現在二人都沒有迴音,看來是不願相助了。
也難怪,韓馥和袁紹想立劉虞為帝,劉虞對他們早就不想理睬,任由他們相爭。
袁術也因為潘鳳酸棗之辱,對冀州更不想相助,而且袁術現在正和孫堅一起打劉表呢,哪還有兵力來相助。
沮授說道:“袁紹與公孫瓚雖然兵強,我冀州兵亦不弱,潘鳳將軍雖敗於公孫,但屬下以為,張郃將軍必能擊退公孫瓚。使君,三思而後行啊!”
“使君,三思啊!”李歷緊跟附和道。
“諸位之忠,我心中明瞭,為救冀州萬民,還冀州安定,且我為袁氏故吏,才智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位勿要再勸,我心已決,諸位散歸吧!”
袁氏四世五公,所闢之人皆為故吏,可以說袁氏故吏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