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變和核聚變,至少在目前代表著人類的未來。

不難理解,核聚變就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而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這兩個過程都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原子彈和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核裂變會產生大量的放射線和汙染物。

而核聚變的產物,氫彈,威力比起原子彈要更加強大,所造成的汙染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但對於藍星上的人類而言,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至少在未來的幾十年以來,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因為想要達成可控核聚變的條件需要有兩個,缺一不可。

溫度,至少在1500萬攝氏度以上的溫度。

密度,在容器內部需要有足夠多的原子。

這兩點的乘積即是核聚變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離藍星約一億公里的太陽,就是一個最完美的核聚變容器。

這顆美麗的恆星完成核聚變依靠的是強大的引力。

強大的引力不僅帶來了高達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以及其內部達3000多億倍氣壓,還提供了完美的封閉空間。

在這樣的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無休止地向外部輸出龐大的能量,哺育一顆顆星球。

而零為方良的計劃做了十分完善的改進。

由於高溫和高壓的環境並不難創造,難在它們難以被約束,如果沒有辦法將這兩個條件穩定地約束在一個範疇內,只會創造出難以想象的災害。

這些圓塔做到了,它們的完整名稱叫做倒U型環流聚能塔,是第二階段藍圖中最先進的存在。

它的核心溫度達到了2000萬攝氏度,並且能夠持續不斷地穩定放電,使得所有的氘元素能夠在這個巨大的容器中進行反應。

而在這些聚能塔之中的核心材料,正是方良當成在地下遺蹟上端,得到的那些神秘金屬板。

連方良都沒有想到,這些無法在灰淵劍下保持原有形態的暗色金屬板,居然會有著如此之高的耐熱和抗壓性。

礦物元素研究所對它的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其內部的詭異結構。

就像是有人將每一顆金屬原子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改造和排布。

難以想象如此大面積的金屬板是用何等工藝造就的奇蹟!

以方良現在的科技水平,都無法對它進行模擬仿造,只能用唯一能夠切割它的極鈦刀刃對其進行二次利用。

也正是這些暗色金屬板,三座高大的聚能塔拔地而起,為起源基地中的每一臺機器人都注入了嶄新的血液。

在衛星鳥瞰的起源基地俯檢視中,也能清晰地看見這三座高聳的聚能塔,但藍星上的眼睛並無法辨別它的真正用途。

因為所有人也無法想象到在這個僅存三個月的火星基地上,已經完成了可控式核聚變。

難以想象再過幾個月的時間,這所起源基地會進化到什麼樣的地步。

而等離子運輸軌道是基於這穩定核能以上的產物。

它以地面為基底,用無數微型製造機器人盤旋向上延伸,直至突破至大氣層,抵達外太空的區域。

這只是第一條軌道,它就像是一條冗長穩定的巨大電梯,將類似於軍械機器人等裝置向太空運輸。

這一設施極具戰略意義,它代表著方良已經從火星地面朝更遙遠的太空邁進。

人類在藍星上耗費上千年上百年的歷程,被方良硬生生縮短了幾十倍。

只要將這兩項最終裝置建造完成,第三階段的藍圖便會徹底解鎖。

接下來,方良想要組建的並不僅僅只有基本的工廠建築設施。

太空艦隊將是在未來能夠很快預見的事物。

方良猜測在第三階段的藍圖中,應該擁有關於它們的眾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