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複測試了幾次之後,方寅猛然間明白了過來。

他終於明白問題出現在哪裡了!

尾巴!

方寅扭轉過頭,看向自己身後那一揪幾乎只有成人食指長度的短小尾巴。

問題就出現在這一揪小尾巴上。

它……太短了!

……

對於貓科動物來說,尾巴的作用就像是一根平衡棒,主要起到了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同時,在它們高速奔跑的過程中,尾巴就像是船隻的船舵一樣,起調控方向和保持平衡的作用。

顯然,長度較長的尾巴,更能充分發揮出這一作用。

像是後世的獵豹、東北虎、非洲獅,哪個不是有著一條拉風招搖的長尾巴的?

而令方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他堂堂刃齒虎……卻長著這麼一條可憐的小揪揪?

這就像有恐龍暴君之稱的霸王龍,卻生有一對小短手一樣尷尬。

正是因為尾巴的短小,導致方寅在急轉彎的時候難以把控住身體平衡。

“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啊。”

方寅一邊原路返回,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

尾巴的長短其實對於刃齒虎的狩獵也是有一定的影響,拿同時期生存於美洲大陸的猞猁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猞猁的尾巴也很短,但它們卻是貓科動物中十分優秀的獵手。

原因就在於猞猁的狩獵方式主要是伏擊和偷襲,而且獵食的物件都是體型較小的野兔、鼠類,狩獵過程中很少依靠追擊與肉搏,尾巴的作用並不突出。

但是刃齒虎的狩獵方式不可能如此單一,伏擊、偷襲、追擊、肉搏都是它們必備的本領。

畢竟刃齒虎主要選取的獵物,都是羚羊、野牛、野馬、駱駝等大中型食草動物,狩獵的難度自然更高。

“也許透過多加練習,能夠克服這個困難。”

方寅如是想。

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讓自己的尾巴變長?

依靠刃齒虎自身的基因是不可能的,所以方寅立刻就想到了系統所附帶的基因庫。

裡面或許就有那些長尾巴貓科動物的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