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雲若拿起一根油條,開始享用自己的早餐。

油條的表面金黃而酥脆,只需微微用力,就能將蓬鬆的油條從中間一分為二,變成兩根細一些的油條。

這個時候的油條,周身帶著一層金黃色,唯有原來粘連的斷面處,露出幾分微微帶黃的白色柔軟。

在油條的一頭輕咬一口,季雲若慢慢咀嚼起來。

在少女貝齒微微用力之下油條發出“咔嚓”的清脆響動,一口咬下外酥裡嫩,帶著幾分嚼勁。

嚼勁,來源於油條柔軟白色的內部。

在油炸的過程之中,油條內的小蘇打成分受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將原本已經經過發酵程式變得更軟的麵糰快速撐起,內部結構也變得蓬鬆起來。

油條的外部直接與高溫熱油接觸,在熱油的作用下發生油炸的一系列反應,變得金黃酥脆而香味濃郁,但內裡的部分格外疏鬆且沒有與熱油接觸,由一個個氣孔中的熱空氣加熱,產生了類似蒸熟的效果。

所以油條酥脆的表面之下,內裡的口感反倒有些像蒸制的麵糰。

這樣的麵糰在咀嚼的過程中重新收緊,帶給季雲若的口感也就由最初的蓬鬆,慢慢變成了嚼勁,而這種嚼勁配合油條外表面的酥脆一起,形成了絕妙的全新體驗。

而油條略帶鹼味的奇特味道,也在咀嚼的過程之中慢慢進入嘴裡。

這就不得不提到小蘇打分解之後的另一種產物。

碳酸鈉,又名純鹼。

純鹼並不能大量使用,在一些烹飪場合的使用也只是少量新增,它本身的味道略微苦澀,但加入麵糰之中,可以有效去除麵糰本身的酸味,給麵糰增添風味和口感。

小蘇打受熱分解的兩張產物一種可以讓麵糰變得更為蓬鬆,另一種可以改善麵糰口感,因此在許多用到麵粉的食物中都有新增。

只吃了一口,季雲若就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味道中,如同蠶食一般“咔滋咔滋”一陣脆響,手中的半根油條就徹底進入了她的肚子裡。

“呀!”季雲若這才忽然想起來,油條似乎還有另一種吃法的。

還好餐盤之中還剩下兩根半油條,可以嘗試一下另一種吃法:和豆漿配合著吃。

不過在這之前,還是先嚐嘗豆漿是什麼味道吧?

豆漿是豆腐製作的中間產物之一,將黃豆泡發之後加水研磨,就可以做出最為純粹的豆漿,而豆腐則是在豆漿基礎上,經過滷水點豆腐並壓出水分得到的。

所以已經有滷水點豆腐工藝的斗羅大陸,必然有豆漿存在,不過單獨喝豆漿的比較少。

至於原因,祁寒還是當初美食節的時候仔細詢問了那位賣早食的中年老闆,這才明白過來的。

在斗羅大陸,豆漿被叫做豆糊,因為磨製過程之中加的水更少,這種豆糊更加粘稠,而且由於泡發等步驟的不同,豆糊之中有十分濃烈的豆腥味道,很少有人會直接飲用。

黃豆中所謂的豆腥味,其實就是黃豆之中的生性氣味。

斷生的做法,同樣適用於豆腥味的祛除。

所以在泡發後的黃豆用來磨製豆漿之前,只需要將黃豆用水煮一遍斷生,這種豆腥味就可以完全消除,不會帶入豆漿之中。

斗羅大陸上豆糊正是缺少了這關鍵一環,因此變得無人問津。

季雲若還是第一次品嚐到這種叫做豆漿的飲品,她先是用將口鼻湊近碗口,感受著那毫無半點豆腥味的濃郁豆香味道鑽入鼻竅,隨後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