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動力公司送上去參加招標的半履帶式車輛,一開始是為了泥濘地區而開發的一種輕型載人以及牽引車輛,基本上就是作為輪式車輛以及全履帶式車輛的特殊情況下的代替品。

畢竟大楚帝國的國土範圍如此廣泛,不是所有地方都擁有成熟可用的鋪裝路面的,很多都是一些泥土路。

尤其是南洋,西伯利亞等地區,在雨季的時候大量泥土路就會變得非常難走,而當地的人員出行以及物資運輸,尤其是各種物資運輸就非常困難。

常規的輪式車輛根本沒法走,不管是三輪車還是卡車全都得完蛋。

一些輪式拖拉機好點但是也不太行。

在這之前,當地的一些農場、林場或者其他企業乾脆是用全履帶拖拉機來進行陸地的短途運輸,把貨物從農場運輸到火車站再進行外運……這也是輪式拖拉機以及履帶式拖拉機這麼火爆的緣故。

這玩意在當代的大楚帝國裡,不僅僅是農業生產工具,同樣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但是全履帶式拖拉機也貴啊,不僅僅採購成本高,而且使用成本也高……履帶式車輛其實是有摩托小時這麼一個說法,主要是耐用性遠不如輪式車輛。

通常來說履帶式車輛的長距離機動都是使用卡車或者火車等進行馱運的方式,等到了地方後才使用自身動力前進。

這意味著,這些地方需要一種成本更低廉,能適應當地雨季的泥濘環境的車輛。

於是乎李氏動力公司就結合了履帶式車輛的優點以及輪式車輛的優點,最後弄出來了一個半履帶式卡車,前方的轉向輪是橡膠輪子,後方的驅動輪則是從輪子換成了履帶輪子,增加了接觸地面的面積,減輕了壓強,大幅度提升了泥濘道路的透過性。

這種車輛因為比全履帶的牽引車輛便宜,而且還自帶車廂,使用成本比較低,因此在特殊情況裡也獲得了一定的訂單。

不過半履帶運輸車也只解決了貨物運輸問題,還沒有解決泥濘環境下人們出行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李氏動力公司又開發了輕微型的半履帶式摩托車。

使用大型三輪車上使用的雙缸直列發動機,馬力為十五匹,然後設計了後半部是履帶式結構,前頭的轉向輪是輪子結構的半履帶摩托車,整輛車為了減重其實很簡陋,連外部覆蓋的鋼板都沒有多少,而這樣做也把重量控制在了八百公斤。

因為動力很小,因此其最大公路時速也不快,只有四十公里每小時……但是這個速度也超過了一大票全履帶式車輛。

而李氏動力公司送上去參加陸軍的輕型偵查運輸車招標的就是這種民用半履帶摩托車的改進版。

他們增加了動力,使用了轎車上使用的一臺四缸直列汽油發動機,馬力增加到了二十五匹馬力。

同時對車輛的堅固性進行了加強……不過還是很簡陋。

這些改進,這使得車輛的自身重量增加到了一點四噸,最大公路時速達到每小時五十公里,可以搭載三百多公斤的人員或貨物,牽引三百五十公斤貨物。

當然,牽引重量只是比較苛刻的資料,實際上如果地形普通的話,牽引數量能輕易突破一噸……只不過人家陸軍要求的是在泥濘地形上的牽引資料,如此牽引資料就大打折扣了……

陸軍要求的泥濘地形牽引,是指任何哪怕後頭的載重車廂的輪子,完全陷入泥濘當中,牽引車還能前行拖著走的程度……

但是三百多公斤也足夠了,因為陸軍的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火炮加上牽引車的重量,也就三百多公斤,很輕便的。

如果不考慮極端地形牽引的話,該車還可以正常牽引七十五毫米山炮呢。

陸軍對李氏動力公司送上來的改進軍用版半履帶摩托車進行測試的時候,非常的滿意……尤其是當看到這玩意一邊能在公路上以四五十公里的時速飛奔,一邊又能強行拉著七十毫米步兵炮在崎嶇野地甚至泥濘,河水路段裡透過。

那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在這之前,其實也是有透過性這麼強悍的車輛,但那都是清一色的全履帶式車輛,比如78系列履帶地盤改進來的火炮牽引車,唐山機械公司生產的十噸級,乃至二十噸級的大型火炮牽引車。

還有湖廣武器公司正在研發的150通用履帶式底盤車輛改裝而來的牽引車。

而這些履帶式車輛都有一個巨大的缺陷:貴。

最便宜的78系列的履帶牽引車,光是一個裸車報價都得四千多楚元呢。

但是陸軍要的可不是死貴死貴的坦克底盤,只是一款運輸物資人員的運輸車輛而已!

而李氏動力公司參加招標的的這種履帶式摩托車,標價不過一千兩百楚元。

儘管這玩意看上去很簡陋,連個車棚子都沒有,不遮風也不擋雨,但是它便宜啊!

所以陸軍方面很乾脆的採購了一批進行各種測試!

不僅僅採購了這種半履帶摩托車,還採購了幾種不同載重的半履帶運輸車。

全球部署的楚軍,對這種半履帶運輸車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東歐那片鬼地方,每到雨季的時候大片大片地方都會變成爛泥潭,軍用現有的各種輪式車輛基本都會面臨極大的使用侷限,而全履帶車輛又太貴,再者現有的履帶式車輛其實都比較龐大,也不適合作為運兵車輛,輕型偵查車輛使用。

接到了訂單後,李氏動力公司上下是欣喜若狂啊……這還是他們公司頭一次接到軍方訂單呢。

雖然這些年他們也報送了不少車型參加軍方招標,但是沒一次成功的……

而參加軍用車輛的供應,錢其實也賺不了多少,就軍方那點採購量本來就不大,再加上會把價格壓的比較狠!

同時研發成本不低,產量又小,最後就導致了軍用車輛成本高,利潤也不高的尷尬情況。

其實五大汽車公司都看不上軍方那點訂單……民用汽車市場的巨大份額,遠不是那點武器市場能夠相提並論的……他們更在乎的是軍事採購所帶來的聲望提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