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全球存在全球打擊的這個基礎,大楚帝國海軍也不會去搞什麼以海制陸了……你總不能大老遠的從東亞本土派遣艦隊過去,然後慢吞吞的在大海上走三五個月甚至更久,然後抵達地方後再休整幾個月,最後才發起所謂的以海制陸進攻吧……

大楚帝國海軍可不是這麼搞的,大楚帝國海軍一向來強調的是艦隊前沿部署,前沿打擊。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全球眾多的海軍基地,直接把主力艦隊部署到各大海域裡,稍有動靜就直接調動該基地的艦隊前往堵門。

並且會把近海戰鬥艦進一步靠前部署,比如針對英吉利海峽兩岸,以及英倫,德發大西洋沿岸地區這一片區域裡,多艘近海戰鬥艦為核心的前沿打擊艦隊會直接部署到多佛爾港。

只要有需要,一封電報過去,該前沿打擊艦隊就會直接出動,頂多幾天時間就能出現在預定區域執行各種作戰任務,或直接炮擊岸上目標,或保護租界港口,或強行闖入河流深入敵腹地,或進行武裝實彈演習威懾對方。

而這說的還只是大中型的近海戰鬥艦為核心的前沿打擊艦隊,此外大楚帝國海軍裡實際上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近海巡邏艦,中大型內河炮艇,這些數百噸不等的近海內河船隻被廣泛部署到各海外領地,乃至是直接深入各藩屬國的主要河流,湖泊,就近執行各項威懾、打擊任務。

所以在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塞納河這些中歐,西歐地區裡主要河流裡,是可以經常看見掛著龍旗的大楚帝國海軍的內河炮艇遊蕩的。

大楚帝國海軍的全球存在,全球打擊,那可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能做到,甚至是以此為基礎,才提出來了所謂的以海制陸的戰略構想。

你都無法掌控全球海域,無法及時前沿部署並進行打擊,那還談什麼以海制陸啊!

以海制陸這一戰略概念的前提就是能夠強力的,甚至是以一種絕對掌控的方式掌控全球海域,確保全面的制海權,畢竟你總不能指望著遠洋適航性極差,甚至可以說不具備多少遠洋作戰能力的近海戰鬥艦,和敵人的遠洋戰艦玩艦隊對決吧……

後世的美海軍就是一度高估了自己,提出來了以海制陸後,但是沒多久就發現根本做不到,又灰溜溜的跑回去玩制海權了。

然而大楚帝國海軍卻是正兒八經的掌控了全球制海權,甚至是沒有任何同時代的對手……當代地球上除了大楚帝國外,不存在第二個工業國家,哪怕是楚裔藩屬國裡擁有一些工廠,但是也不存在成體系的工業力量。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海軍才可以搞以海制陸!

要說起對全球海域制海權的控制,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支海軍能夠和大楚帝國海軍相提並論,原時空的任何一支海軍在大楚帝國海軍面前,都得甘拜下風。

雖然當代的大楚帝國海軍在硬實力上,其實都還不如十九世紀末的皇家海軍,也無法和美海軍相對比。

但是這些海軍的敵人也多啊,給他們一萬個膽子,也沒膽量強行直接殺入敵對強國的港口,河流啊。

但是大楚帝國海軍卻是可以……大楚帝國不僅僅縱橫四海,掌控全球所有海域,而且還就能夠強行殺入各地沿海區域,甚至進入河流。

甚至都不用什麼海上霸主戰列艦,大多時候只需要一些非主力艦,如巡洋艦,護衛艦乃至中大型的炮艇,近海巡邏艦這些就能縱橫全球各地的沿海海域以及主流河流,湖泊。

因為大楚帝國海軍沒有敵人!

用極端一點的話來說,其實大楚帝國海軍依靠著些許幾百噸的近海巡邏艦,也一樣能夠掌控制海權,用幾百噸的內河炮艇一樣能夠玩以海制陸!

只不過這樣做比較極端,容錯率比較低就是了,所以出於穩妥起見,大楚帝國海軍是用一千多兩千噸左右的護衛艦以及三四千噸上下的巡洋艦這種遠洋戰鬥艦來全面掌控制海權。

再用噸位類似的多種不同的近海戰鬥艦來執行以海制陸構想。

至於幾百噸的近海巡邏艦和內河炮艇,那就是個輔助的力量……

上述情況也意味著,大楚帝國海軍對戰艦的需求,實際上是大量的數百噸到五千噸之間的中小型船隻。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裡,大噸位的主力艦數量非常有限的緣故,甚至最近這些年來較大噸位的巡洋艦數量也在減少,然而一兩千噸級別的遠洋護衛艦,數百噸級別的近海巡邏艦,內河炮艇數量卻是非常多。

最近這些年更是發展了專門用於近海,河流,湖泊的近海戰鬥艦,並且近海戰鬥艦的建造數量已經超過了純遠洋戰艦。

承順五十四年裡,目前正在施工的一千噸到五千噸這個級別的戰艦裡,純遠洋戰艦和近海戰鬥艦的比例基本上達到了一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