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級近海戰鬥艦以及高州級近海戰鬥艦,這兩款設計獨特,作戰用途也和傳統戰艦不一樣的戰艦,成為了大楚帝國海軍在進入五十年後戰略轉型的兩大象徵。

不過這兩種戰艦的出現,也不僅僅是出於戰略轉向那麼簡單,同樣也有著進一步降低海軍艦隊的海外部署、作戰成本的重任。

要知道大楚帝國海軍是要掌控求海域,主要河流,大型湖泊的重任,這意味著大楚帝國海軍的規模是非常龐大的。

光是各種遠洋戰艦的數量就達到了五六百艘,還有數百艘的近海戰艦,淺水炮艦,所有的戰鬥艦艇的規模總數達到了一千多艘。

注意,這說的只是戰鬥船隻,而且還是噸位百噸以上的戰鬥船隻,那些只有幾噸,幾十噸的小船甚至都沒有列入其中。

同時也不包括各種輔助軍艦,如運輸艦,補給艦,醫療船,修理船等,而這些船隻也相當多,並且噸位也不小。

\b而維持這麼大規模的艦隊,對於大楚帝國海軍而言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大楚帝國在進入三十年代後都是在積極搞各種改革,而諸多改革很多程度上都是為了節省經費。

近海戰鬥艦的出現同樣也如此……大量採用成熟技術的廉價近海戰鬥艦除了執行以海制陸戰略任務外,它還將會承擔著取代一部分傳統遠洋護衛艦,巡洋艦,近海巡邏艦以及大噸位淺水炮艦的任務。

以往的時候,大楚帝國海軍為了執行以海制陸任務,比如炮擊某個土著港口,近海封鎖的話,也會採用大量的遠洋護衛艦以及巡洋艦……而這些價格昂貴的\b的遠洋非主力戰艦雖然在海戰裡很不錯,但是用於以海制陸作戰的話其實不太靠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遠洋的護衛艦以及巡洋艦,吃水都比較深,同時防護能力也比較差。

護衛艦甚至都是屬於無防護戰艦,而之前的巡洋艦也只是採用穹甲設計而已&……這意味著哪怕是遭到土著的滑膛炮炮擊,也能夠給這些看似先進的戰艦帶來傷害……雖然說土著的滑膛炮想要擊中他們非常困難。

但是這同樣也限制了這些遠洋非主力戰鬥船隻靠近海岸線,更別說進入河流作戰了……只能是隔著好幾公里外的位置上進行遠距離炮擊,如此也就導致了命中率不太行。

早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楚帝國海軍發展了多種淺水炮艦用於執行近海以及江湖作戰任務,這些淺水炮艦百噸到千噸不等,大多數都在數百噸左右。

但是這些淺水炮艦也有極大的侷限性,那就是基本不具備遠洋航行能力,哪怕是在近海稍微遇到風浪也難以航行作戰,甚至有翻船的危險,並且續航能力一般也不怎麼樣,這意味著這些數百噸為主的淺水炮艦,只能作為某一地區裡的專用戰艦使用。

很難短時間內調往其他有需要的地區執行任務!這帶來了什麼問題?這意味著帝國海軍如果想要同時間維持眾多地區的近海威力能力,就需要同時保持大量的淺水炮艦……這意味著更多的維持成本。

\b而近海巡邏艦的話,這玩意純粹就是打雜的東西,火力弱也沒有防護能力,難堪大用,大多時候這玩意都是用來進行海岸封鎖,稽查走私的……和作戰關係不大。

所以大楚帝國海軍也在承順四十九年開始進行了正式改革,正式設立了海岸警衛隊,這是一個屬於軍務院和參務院雙重管轄的機構,日常時候作為海岸巡邏,打擊走私,海上搜救,港口守備等任務,在有必要的戰爭時期裡,則是配合海軍保衛海岸線。

\b目前這一改革已經逐步完成,亞太以及美洲地區裡都已經完成了相應的改革,目前正在印度洋區域以及非洲,歐洲區域裡逐步推進。

縱觀以往的傳統遠洋護衛艦,巡洋艦,再到淺水炮艦,再到已經開始大量移交給海岸警衛隊的近海巡邏艦,這些船隻都只具備了其中一種或少數兩種特性而已。

但是現在的近海戰鬥艦,卻是同時綜合了多種任務屬性,這意味著可以取代部分護衛艦,巡洋艦,近海巡邏艦以及大噸位淺水炮艦。

這等於把多種不同的艦種的任務都集於一身,用一艘船隻來完成昔日需要兩三艘甚至三四艘船隻才能完成的任務。

而且這船還特別便宜!這意味著維持海外殖民地的以海制陸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海軍在永定級近海戰鬥艦剛服役,甚至都還沒有看到實戰成效呢,就已經大規模批次建造的原因。

同時也加速了高州級近海戰鬥艦的建造工作。高州級近海戰鬥艦,這玩意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永定級近海戰鬥艦的擴大版本,屬於噸位更大,火力更強,防護更好,同時遠洋機動能力算是不錯,續航能力很不錯,和永定級近海戰鬥艦,只能在區域裡進行遠洋機動不一樣,高州級近海戰鬥艦是能夠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部署,全球機動的。

這玩意雖然依舊是低幹舷設計,但是最佳化了航海效能,也是能夠在遠洋上乘風破浪進行遠洋航行的,只不過在風浪比較大的時候沒啥戰鬥力而已。

高州級近海戰鬥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四千噸,搭載了兩座雙聯裝的兩百毫米四十倍口徑速射炮……這門火炮其實就是上一代海軍二等戰列艦所使用的速射炮主炮……價格對比最新式的兩百毫米四十五倍口徑的速射炮以及兩百五十毫米四十五倍口徑速射炮,那自然是便宜很多。

不過即便如此,高州級近海戰鬥艦裡,最貴的依舊是這四門主炮了……因為其他的也都是一些便宜貨,四千噸的高州級近海戰鬥艦,設計最大航速只有十六節而已。

防護上採用全面防護理念,側舷裝甲帶最厚處達到了七十五毫米,當然了大部分位置其實沒有七十五毫米,\u001b炮塔裝甲正面厚度達到了七十五毫米,指揮塔裝甲也達到了七十五毫米。

裝甲使用的乃是表面硬化的合金鋼……不過這玩意也不是什麼新技術,而是正兒八經的落後技術,這是四十年代裡海軍就使用的東西,到了現在帝國建造新銳戰艦的時候基本都不用這玩意了,用的是更先進的表面硬化鎳鉻合金鋼。

但是新式鎳洛合金鋼非常昂貴,除了新銳效能戰艦能使用這種裝甲外,其他的低成本價效比戰艦為了節省成本,依舊使用工藝更加成熟,價格也更低廉的普通硬化鎳合金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