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五十年的冬天,和往年一樣冷,在十二月份的時候,金陵城就已經寒風呼呼的吹,甚至前幾天還下了一場小雪,對比後世,冬天來的更早,更冷是小冰期時期的常態。

小冰河時期的華夏……不,全球範圍內都是比較冷的,興許光看平均氣溫的話,興許對比後世也就冷那麼一兩度……嗯,是的,如果只看平均氣溫的話,小冰河時期的平均氣溫其實也沒比後世低多少,大概就是一兩度的水準。

後世科學家研究表明,十六世紀末期,十七世紀初這一段時間裡,歐洲平均氣溫比十九世紀末大概也就低了一點三度,十七世紀英國倫敦的夏季平均溫度,大概比二十世紀初的倫敦夏季溫度,大概低了零點六度到零點八度之間。

可不像是後世人想象的那樣,小冰期時期就冰天雪地,對比後世要冷好幾度甚至十幾度……不是那回事。

乍一看,似乎也沒什麼……畢竟也就一兩度的溫度差異而已。

但是……地球的氣候系統是一個非常龐大而複雜的氣候系統,些許的溫度變化就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由此帶來的是頻繁的極端氣候!

小冰期時期裡,稍微冷那麼一兩度這個事本身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帶來的各種頻繁的極端氣候才是***煩。

\b氣候不規律,各種極端氣候密集出現,部分地區乾旱,又有部分地區發生洪澇,冬天的時候各種極端嚴寒天氣也是經常出現……

而這些是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的。

這也是後世很多研究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和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裡諸多戰亂有間接聯絡的原因。

極端氣候影響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被影響後就會出現饑荒,饑荒會導致戰亂!

\b這就是小冰期時期的威力……不僅僅影響到了華夏地區,同樣也對歐洲,西亞等地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楚帝國能夠迅速崛起,並最終取代明王朝,建立一個全新的工業封建帝國,也有著小冰期時期帶來的影響。

小冰期時代導致了華夏西北,中原以及北方等地區的大範圍各種極端氣候,嚴重影響了農業,畜牧業,然後導致持續的動盪……明末時期的各種起義就是直接後果。

而大楚帝國就是誕生在明末的動盪局勢當中。

正是因為見識到了極端氣候的嚴重影響,再加上羅志學的存在,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從建國開始就非常重視各種水利設施的建設。

極端氣候固然有威脅,但是隻要應對得當,其實也不算什麼……以前之所以能夠給明王朝造成這麼大的影響,人禍的因素遠遠大於天災。

而在大楚帝國裡,人禍的問題不大……畢竟這是一個新生,還處於上升階段的帝國,內部想要動盪起來其實很難的……人們好不容獲得了一個平穩的生存環境,除了那些野心家們,沒人願意去破壞這個平穩的生存環境。

\b當然更主要的是帝國沒給那些野心家機會……從建國開始就頻繁透過各種方式修建水利設施,推廣多種農作物種植,而各種大型的水利樞紐建設,比如黃河人工改道,淮河治理工程,陝甘的水利工程等等。

這些持續幾十年,耗資重大的各種防洪防旱工程所帶來的效果就是:以往能夠輕易破壞農業正常生產的極端氣候雖然還存在,但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卻是被降低到了最低點……

\b以往的黃河,淮河流域,那幾乎是年年洪澇,三年就得來一場大洪災……但是現在,黃河流域淮河已經十幾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洪澇了,有也只是小打小鬧沒啥影響。

大楚帝國透過了實踐證明,人力是可以對抗天災的!

\b而這些,也是奠定了大楚帝國內

部的穩定,併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一個內部各種極端氣候頻發,農業生產遭到大範圍破壞的國家,是不可能培育出來什麼工業體系來的,沒有這個工業體系也是不可能讓大楚帝國如此輕鬆的征服全球。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楚帝國可以說已經戰勝了小冰河時期……當然,這種戰勝只是把極端氣候的影響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並不意味著地球的溫度恢復到正常,更不意味著極端氣候沒有了。

承順五十年十二月初,金陵城的羅志學得到了北方多省的報告,漠北、漠南等北方省份都遭到了大範圍的極端雪災,最低氣溫再一次突破了大楚帝國裡氣候部門的有記錄歷史,同時降雪量也突破了歷史同期。

大範圍的雪災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活動。

大量的火車停運,物資運輸被迫停滯,並出現了不少雪災導致的財產以及人員損失,漠南省報告,他們省保守估計也會有至少三十萬頭牛羊馬等牲口在雪災中死亡,大量牧民,畜牧公司將會損失慘重……

根據天氣預報部門的研究和推測,這一波大範圍的寒潮還將會繼續南移,不用幾天,整個華北,西北地區,東北地區都會受到全面的影響,迎來急劇降溫以及強降雪!

同時氣候部門預估,寒潮還將會繼續南下,未來半個月整個長江流域都會迎來大範圍的強降溫以及大範圍降雪。

不僅僅如此,按照這一次的寒潮的力度,這一波寒潮極有可能一路往下,直接殺到南邊的兩廣地區……氣候預報部門的技術專家,甚至推測甚至連南邊的廣州城都有可能出現下雪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