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 聯姻以及迎親(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是,目前大楚帝國裡的適齡男孩子其實入學率都還遠遠無法達到百分之百,而女孩子的入學率就更低了。
相對於入學率低的問題,其實問題更嚴重的是如何確保學生入學後繼續學下去,直到小學畢業。
這個問題,對比單純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其實更加嚴重。
松江府是大楚帝國裡最為富裕的地區裡,適齡男童的入學率不說百分百,但是也能偶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實際上,這些男學生裡,最終能夠小學畢業的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
六年小學過程裡,會有諸多學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繼續學業……
這諸多原因裡,家裡出不起學費只是非常低的原因,最主要的理由說起來也荒唐:普遍是父母不讓孩子繼續上學,認為上了三年初小學點常用字,知道基本數字也就夠了,然後這個時候普遍也有十一二歲了,可以幫家裡幹活了……至於高小就不上了。
這說的還是松江……大楚帝國最為富裕的地方。
如果是換成其他地方,其實情況更加惡劣。
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是底層家庭出身的孩子,能夠順利讀完六年小學其實已經很幸運了,至少能夠超越一半同齡人。
這說的還是男孩子……如果是女孩子,這種情況還要更加嚴重一些。
不過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未來帝國財政持續好轉,教育投入逐步加大,上述這些情況會逐步好轉。
就和過去三十幾年一樣!
在三十幾年前帝國剛開辦普惠性教育,建立大量官辦基礎學校的時候,適齡男童的入學率連百分之五都還不到呢……那個時候,普遍是一個鎮上才會有一所官辦初小,縣裡才會有一所高小,初中要州府才會有。
而高中……那個時候被稱之為大學預備學校,往往一個省才設立一兩所而已。
可見當時的教育普及率之低。
但是現在……基本上大規模一些的村子都會有一所三年制初小,規模小一些的村子和周邊村子聯合辦一所初小。
一個鎮裡,最少都會有一所提供三年制教育的高小,一些人口多的鎮往往還會有好幾所。
同時大楚帝國教育界,開始在一些地方,主要是人口密集的區域裡開始把初小以及高小進行合併辦學,雖然還按照傳統分為初小和高小,但實際上一起辦學,直接提供六年制的完整小學教育。
而縣上,普遍設立了三年制初中,有些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縣甚至還會提供三年制的高中教育或中專教育。
府一級保底會有一所高中教育以及配套的中專。
每個省都會有若干四年制大學或三年制大專。
簡單來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大楚帝國的教育普遍下沉了一個行政等級,做到了鎮辦小學,縣辦初中,府辦高中/中專,省辦大學/大專的官辦教育模式。
別看只是下沉了一個行政等級,但是兩者的差距,尤其是財政需求是數十倍的差距。
這背後,是需要大楚帝國強悍的財政支援的,而這種支援又是需要工商業,農產等全面發展所帶來的稅收增加的。
就這還是普惠性教育呢,如果是要搞義務教育,那麼所需要的財政資金更大……以大楚帝國目前的國力一時半會是搞不了的。
畢竟人口大國的義務教育太難,後世華夏都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才真正意義上做到九年義務教育呢……那可是二十一世紀,生產力爆炸的年代啊。
而當代的大楚帝國,生產力就這麼點,能夠做好普惠性教育就很不錯了,再多就無法強求了。
所以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而言,普惠性教育雖然已經規模很大了,但是依舊談不上能夠讓所有人都接受完整的六年小學教育,而女性就更少了,通常都是中產家庭的女孩子才有比較大的機會上完小學,不過有機會上女子中學的也不多。
當然,這些對於上流社會而言自然是不存在這些問題的。
陳家嫡女就是小時候在家裡接受家庭教育,然後直接去報考女子中學入讀的,她入讀的女子中學,實際上是一所貴族模式的私立女子中學,其教授的課程和官辦女子中學不一樣。
接受了教育,再加上家庭氛圍影響等,導致了陳家嫡女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不一樣,甚至因為最近這些年陳家逐漸沒落的緣故,反而讓她更加深刻的認清楚了什麼是上流社會。
這樣的她,註定是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子不一樣的,或者說她更加清楚現實,更加理智一些。
至少,她從來沒有奢求過所謂的愛情……那玩意距離她太遙遠了,甚至她都不相信這玩意。
這樣的她,在充分認識清楚了宋二牛的情況後,最終做出了嫁給宋二牛的決定……並不是單純為了陳家,為了父母大哥一家子。
她也是為了自己!
當宋二牛以及陳家嫡女都對這一場聯姻表達認可之後,這一場婚事也終於是進入了正式的流程。
僅僅三天後,宋家請來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致仕官員,代表宋家前往陳家正式提親。
開始提親這個流程後,從傳統角度來說,其實陳家嫡女已經是宋二牛的未婚妻了,名分已經定下,這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走流程最終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