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紐約府新丹城則是其中最為典型的大城市!

因為這地方,乃是美洲東西大鐵路的東部終點站,所以這裡也成為了大楚帝國開發美洲東海岸地區裡的最佳橋頭堡,同時因為鐵路的因素,東美巡撫,東美守備司令部的駐地也設立在這裡,讓這個地方變成了東美省的政治中心以及軍事中心。

此外,這地方還是美洲地區對歐洲貿易的重要港口。

如此情況下,也就讓這地方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

最重要的還是,當時楚國人在修鐵路的時候,就在五湖地區找到了大量優質的煤礦以及鐵礦……

但是想要把這些礦產大規模外運非常困難,哪怕是提煉出來了鋼鐵後也非常困難……因為五大湖並雖然有河流連線大西洋,但是下游河道幾乎不存在大規模通航的能力,需要進行規模龐大的河道治理,開闢運河等工程後才能夠通航。

所以,修建東西大鐵路的時候,特地拐了個彎,經過了五大湖地區密歇根胡的南岸地區,然後才一路往東南修前往大西洋,再向東北修到紐約。

這條鐵路,讓大量中部地區的農產品乃至五大湖地區裡的鋼鐵產品,煤炭能夠順著鐵路抵達紐約,然後裝船運回本土或出口到歐洲等地區。

就這還不夠,紐約府地方,為了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港口城市的地位,進一步降低五大湖地區的農礦產品外運,還挖了一條類似京杭大運河一樣的運河,用以直接溝通紐約府和五湖地區的直接河運。

這條運河,看似長度很長,不過大規模利用了原有的河流,同時設計也不是為了航行海船,而是方便內河駁船運輸,因此通航水深只有一米多點而已,整體成本並不算高。

全部投資只有三百二十萬楚元而已!

但是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卻是非常龐大的……光是開通運河後的第一年,通航費用就達到了二十多萬楚元,並且收入逐年上漲,不用多久就能夠回本,然後將會按照計劃對運河通航進行免費。

為什麼有鐵路了還挖運河呢……自然是因為鐵路雖然看似方便,但是從運輸成本上來說還是比不上運河。

楚國人最近二十幾年到處修鐵路的時候,其實也在到處挖各種通航的運河……比如國內的京杭大運河,過去二十年裡已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整修,讓運河的通航能力進一步提升。

饒是本土有著如此發達強悍的鐵路網,但是沿途地區的不追求時效的大量大宗貨物的往來也得依賴京杭大運河呢……原因無他,河運的成本更低。

這一點在美洲也是類似的。

而運河以及鐵路的雙重加持下,紐約府的發展……尤其是府城新丹城的發展就跟坐火箭一樣……十年前的時候,這地方也就那麼幾千個楚國人而已,但是十年後的今天,新丹城裡光是城區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之多。

其城市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很多大企業涉足美洲市場的時候,首選的登陸城市一個是西海岸的金山城,而另外一個就是東海岸的新丹城了。

所以別看人家只是一個發展不過十年的新城市,但實際上這個城市裡有著大量的大型企業的辦事機構甚至生產基地。

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李氏制鐵公司,他們就在承順四十五年的時候正式設立了全資子公司:東美李氏制鐵有限公司。

這家子公司不僅僅承擔著整個李氏制鐵在整個美洲地區裡的市場銷售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在當地建設生產基地,研發基地的任務。

李氏制鐵是把美洲地區,當成了下一把超級藍海市場,不惜重資在這裡進行投資佈局,設立了通用機械裝置生產基地,造船廠等產業。

實際上不僅僅是李氏制鐵公司,國內的很多大型企業都在美洲地區進行產業佈局……哪怕不說美洲的未來發展前景,光是美洲地區加起來三四千萬人口的龐大消費能力,已經足以這些大企業重視了,更別說美洲地區自然條件優厚,盛產各種經濟農作物以及礦產還有石油。

老早以前就有大量的農畜業以及礦務企業在美洲進行佈局,進行農畜業開發以及開採礦產了。

如今的工業佈局,那都只是後來而已。

當代的楚國裡大量企業跑到美洲進行投資進行產業佈局,同時很多美洲起家的企業在美洲站住腳後,又費盡心思想要在本土設廠,開闢本土市場。

這是東亞本土以及美洲地區裡很有意思的一個雙向奔赴的經濟現象。

這也是很正常的……後世裡的全國大型企業,也會在某個省份里布局,而省裡發展起來的企業,也總是想要走向全國……

而這,就是帝國高層一直想要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尤其是海外直轄領地和東亞本土的經濟深度繫結,最終誰都離不開誰。

這,才是維持龐大的帝國長時間統一的重要手段之一。

從文化以及經濟上進行雙重的繫結……如此推行十幾二十年,那麼美洲為代表的海外直轄領地將會和東亞本土地區建立起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絡,進而維持長時間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