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廣人稀是諸多海外領地的普遍情況……大楚帝國一共有七億人口,其中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本土,也就是關內十八省以及遼東等地。

雖然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坐船前往海外各地,或者乘坐火車前往中亞,東歐地區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但是海外領地依舊地廣人稀。

如此情況下,海外領地的城市規模自然也就大不到哪裡去。

像是新加坡這樣的中等規模的城市,之後的海外視察路途裡,估計是看不到多少了。

一夜無話後,羅志學在第二天開啟了正式的視察。

上午的時候,羅志學前往新加坡海軍基地進行視察,首先去看的是顯得有些老舊的炮臺……

這座港口炮臺是用來保護海軍基地港口的,在早期的時候為新加坡的港口防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的……當然,實際上也可以說沒用,因為自從大楚帝國控制了新加坡後,這地方就沒有受到過敵人的攻擊。

這地方的所有防禦設施,包括這座規模龐大的炮臺都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不過很多東西並不是說沒有用到就不重要了,要不然的話,楚國人也不會在加的斯以及多佛爾等幾個歐洲直轄領地裡構築岸防炮臺了。

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用來預防萬一的。

新加坡的這座港口炮臺,早期建設的規模很大,擁有一大三小四座岸防炮堡壘,早期部署的還是滑膛炮,後來則是部署了從海軍戰艦退役下來的前裝線膛炮,如今這裡部署有大小六十多門的中大口徑前裝線膛炮。

這也算是前裝線膛炮在海軍戰艦裡退役下來後的發揮餘熱了。

海軍裡裝備使用前裝線膛炮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是總量卻不少,而大規模使用後裝線膛炮後,這些曾經也花費了巨量資金打造的前裝線膛炮也變的很尷尬。

其中相當多其實都還具有大量的身管使用壽命,不少甚至都還是全新的儲備炮管。

這麼直接扔了肯定不行,但是繼續作為作戰裝備使用也不行。

最終海軍乾脆把這些前裝線膛炮全部扔給了岸防部隊,作為各地炮臺的炮臺用炮。

反正帝國裡的很多岸防炮臺,基本就是個擺設……屬於有也用不上,但是沒有的話又不太好。

而炮臺使用前裝線膛炮的話,作戰效果也不會太差,剛好可以廢物利用,也為曾經大量儲備的前裝線膛炮的彈藥找到了出路。

所以,今天的羅志學就看到了在本土很少能看見現役中大口徑前裝線膛炮……本土其實也有炮臺,鎮江炮臺,九江炮臺就是其中的典型,不過這兩個地方都是作為控衛京畿重地,屬於近衛軍駐防的戰略要地,一向來部署的都是最新式的大口徑火炮。

鎮江炮臺,去年還裝備了兩門三百毫米四十倍口徑的先進岸防炮呢,這玩意可是當代頂級戰列艦的主炮,就連戰艦上也沒多少。

沒辦法,這兩個炮臺的防備物件,從來都不是什麼土著……而是潛在的叛軍,尤其是鎮江炮臺,其作戰物件一向來都很清楚的,那就是海軍的艦隊,防的就是海軍艦隊突然有一天發神經,沿著揚子江一路殺上去,來個炮轟金陵城。

所以鎮江炮臺要是不弄點大傢伙上去擺著,近衛軍那群人睡覺都不安心。

然而海外的炮臺就不需要這麼講究了,他們的作戰物件是那些土著國家甚至海盜……威脅小的很可憐,所以這些海外炮臺更多的是象徵意義。

弄點前裝線膛炮上去裝裝樣子就差不多了。

所以羅志學就在新加坡的港口炮臺裡看見了老古董一樣的前裝線膛炮,其中還有幾門門還是兩百毫米口徑,二十二倍身管的火炮。

如果羅志學沒記錯的話,這玩意應該是最後一代前裝線膛炮戰列艦,即濟南號戰列艦上曾經用過的主炮,也是大楚帝國製造過的威力最大的前裝線膛炮。

倒不是說後來楚國人搞不出來更大更強的前裝線膛炮,而是沒那必要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楚軍就已經開始全面研發並裝備使用後裝線膛炮了。

濟南號用這款火炮其實也沒幾年,很快就換裝了新金陵級同款的兩百毫米二十五倍主炮。

而這些火炮,後來則是被進行了簡單的炮架改裝後,運輸到了新加坡裡安裝在這個炮臺上。

其他的一些前裝線膛炮,則是更老舊了……

雖然這些火炮已經老舊過時,不過那也是曾經帝國最先進的火炮,為帝國的全球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