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規模擴充外籍軍團的主要原因了。

楚軍可是準備五十萬人規模的外籍軍團,一口氣擴充到百萬人規模呢。

這些外籍軍團便宜又好用!

比如外籍軍團裡計程車兵薪資以及伙食等消耗,綜合算下來只需要正規軍士兵的五分之一左右。

而裝備成本的話……都可以來一句不要錢,因為使用的都是正規軍退役下來的老舊槍炮,如果不給他們使用的話,那麼軍方還要花錢去搞封存之類的。

騾馬耗費也低,因為這些外籍軍團大多也是駐防當地,在附近地區執行任務,所需要的騾馬不算多。

不用和楚軍正規軍的裡的甲等部隊一樣,甭管駐防在哪裡,但是都備足了騾馬,。

因為甲等部隊的作戰距離,是以一百五十公里為限……這個一百五十公里,並不是指甲等部隊機動能力達到一百五十公里,而是指該部隊自身的後勤維持距離。

簡單來說,一個甲等師從物資中轉站前出一百五十公里後,依靠該師自身的後勤運輸部隊還能夠從後方物資中轉站裡運輸足夠的物資進行補給。

不需要友軍或上級軍部的後勤力量之源,也不需要地方官府臨時湊集馬車,民夫等承擔運輸任務。

單單依靠自身的後勤運輸能力,就能滿足這一點……因此大楚帝國陸軍裡的每一個甲等師都有一個規模龐大的輜重團,同時炮兵團以及騎兵團都還有各自的輜重營……

輜重兵力以及騾馬數量,在甲等師裡的比例是相當高的。

而就是這一點,是導致大楚帝國陸軍甲等師騾馬耗費龐大的兩大原因之一,而另外一大原因,自然是因為炮兵和騎兵部隊為了保持足夠強悍的機動能力也擁有大量的騾馬。

但是外籍軍團嘛……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外籍軍團的性質是介於乙等師和丙等師之間,平日裡長期駐防某個藩屬國地區,威懾當地,必要時候獨立或配合正規軍發起大規模作戰……但是作戰範圍一般也只侷限於在附近地區。

如果是要進行長距離的調動,那往往是更上級安排的大規模調動,這種情況下一般也會徵召藩屬國的僕從軍或青壯負責後勤運輸。

而這麼一搞,就等於節省了大量的騾馬耗費啊!

別看只是騾馬耗費……但是騾馬耗費其實非常龐大!

楚軍裡的三大支出,就是人員費用、槍炮彈藥費用、騾馬費用。

但凡能夠從騾馬耗費裡節省幾個百分點,那都是個大數目。

而這樣搞起來的外籍軍團,戰鬥力你要說強,其實也就那樣……哪怕是陸續換裝了十八型單發步槍之後,其戰鬥力也遠遠無法和當年楚軍正規軍整備單發步槍的時候相提並論。

多次演習裡,都已經證明了這麼一件事:哪怕是使用同等的武器裝備,但是楚軍正規軍也能追著外籍軍團打,而且是以少打多的那種。

甚至,楚軍哪怕使用冷兵器,也能把使用單發步槍的外籍軍團乾死……這裡頭代表的是士兵的綜合素質,尤其是作戰素質以及士氣信念這些東西全方位的差距。

簡單來說,外籍軍團其實就是一群僱傭兵,而正規軍則是一支具備了近代國家民族意識的近代軍隊……兩者的內在戰鬥力都不在一個層面上。

所以哪怕使用同樣的武器,擁有同樣的後勤補給等,外籍軍團也遠遠不是正規軍的對手……

但是……即便如此也夠用了。

至少用來對付那些藩屬國的土著軍隊是夠用了。

而太強的話,說實話楚軍高層還不放心呢……

大楚帝國的軍事新一輪改革,既是建立在技術進步之上,也是建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楚帝國對外擴張政策變化上。

而具體到歐洲地區的藩屬國裡,他們感受就是,楚國人的正規軍逐漸看不見了,但是天天能看見印度或西亞人的楚國外籍僕從軍……明明沒做錯什麼,但是卻莫名其妙的某種物價尤其是糧食價格飆漲。

而這些感受,其實在一些脫籍的楚國人自行建立的國家裡也存在。

西非王國的陳敬雲也不例外……前幾年的小麥價格都還好好的,雖然沒有大漲價,但是也比較穩定,西非王國的大量種植園出產的小麥賣了個不錯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