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很多企業寧願採購高價高穩定的裝置,也不願意採購便宜不穩定的裝置。

體現到電氣化領域裡,各大廠家都喜歡同時採購三大電氣公司的產品,然後進行組網運用。

他們從松江電氣公司裡採購各種不同規格的電動機,從應天機電公司裡採購最好最穩定的發電機以及使用壽命最長的電燈泡。

再從徐州電氣公司裡採購變壓器等電網裝置。

而電線這東西則是比較隨便了,不差錢的選銅陵特種材料公司的產品,如果想要省一點的話,國內也有其他企業的電線可以選擇,畢竟如今的電線主要使用的都是銅線,然後搞個絕緣外層就行了。

其主要原材料以及成本都在銅料上,而國內生產銅料的很多礦務公司,在過去多年裡都陸續投入了電線領域,研發生產自己的電線產品……當然了,不是供應什麼工業界,而是為了爭奪電報局的訂單。

要知道,大楚帝國電報總局裡規劃的有線電報骨幹網路建設所需要的電線可不是幾萬公里那麼簡單,而是會是非常誇張的幾十萬公里。

為什麼會這麼誇張……因為電報總局的電報網路可不是說只建設東亞腹地那一小片地方,而是全球網路!

他們搞的是有線電報全球骨幹網……所以別用國家的概念來衡量,你得用全球的概念去衡量。

這點和帝國的鐵路建設差不多……大楚帝國的鋼鐵行業為什麼爆發的如此兇猛,就是因為有著鐵路這麼個耗費鋼鐵的大戶,而帝國的鐵路建設可是非常誇張的。

尋常國家的鐵路建設,其公里數可能是幾千幾萬公里,多不過十來萬公里,但是大楚帝國這邊呢,已經建成的鐵路就已經超過了二十五萬公里……並且還有高達四十萬公里的鐵路在建以及規劃路線!

大楚帝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來,平均每年新增上萬公里的鐵路!

大楚帝國的鐵路建設以及未來規劃為何會如此誇張?

還是那句話,這個規劃就不是東亞腹地那點地方的鐵路建設規劃,而是全球鐵路網的建設規劃。

任何東西,當你帶上了全球這個字首之後就會變得很誇張。

而大楚帝國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全球帝國……當代地球上,除了非洲內陸部分地區受限於技術條件,楚國人還無法大規模深入其中進行殖民外,其他地方要麼是楚國人的直轄領地,要麼是行政領地,要麼是藩屬國領地……就連南極,大楚帝國都是在發現了南極洲後弄了大型石碑上去,上書大楚帝國領土南贍州,目前歸屬南美巡撫管轄,由(阿根廷南部)南挺府知府代管。

南極洲,那可是正兒八經的大楚帝國直轄領土!

這樣的一個龐大帝國,進行一些基礎建設規劃的時候,尤其是交通和通訊規劃的時候,基本都是直接全球佈局的。

有線電報如此,鐵路如此,海運也同樣……大楚帝國的各種海運港口可是遍佈全球,確保帝國的蒸汽船隻到了任何一片海域,都能在附近找好到一個港口進行補給,尤其是煤炭和淡水以及食物補給。

所以大楚帝國的有線電報規劃里程數非常誇張,而誇張的里程數背後,就是龐大的對電纜以及電報相應裝置的龐大需求。

電報裝置裡的電報機以及蓄電池,發電機等裝置,可是直接養活了三大電氣公司,並讓三大電氣公司發展壯大,進而推動整體的電氣化發展呢。

在電纜領域也如此,龐大的電報電纜需求早就各大巨頭企業的注意,這也導致瞭如今不少能生產銅料的礦務企業最終忍不住親自下場,各自籌辦電線公司。

因此當代的大楚帝國裡的電線公司還是比較多的,出貨量比較大的公司都有十多家,當然,銅陵特種材料公司依靠著先發優勢,再加上其母公司本身就是帝國最大的銅料生產礦務企業,因此他們還是佔據了主要市場份額。

電線這東西,目前來說技術含量還不算太高,技術門檻不高,所以競爭的比較激烈,很多大企業都能殺進去。

但是各種電氣裝置就不行了,這玩意的技術門檻太高……

別看當代的大楚帝國的電氣化裝置還都非常原始,但是基於目前大楚帝國的整體基礎技術水平,大楚帝國裡的電氣化裝置其實技術含量非常高,行業門檻也非常高。

比如最簡單的燈泡……這東西看似很簡單吧,但是你想要搞出來就沒那麼容易,光是一個抽真空技術對於絕大部分企業而言都得抓瞎。

更別說這東西有專利的,比如目前應天機電公司的採用的碳化竹絲纖維真空燈泡,這玩意是有專利的,其他廠家你哪怕能生產出來也不能生產……

更別說應天機電公司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燈泡的持續研發,他們組織了龐大的研發團隊,對各種材料進行反覆試驗,最終在前幾年選擇了碳化竹絲纖維作為燈絲,這也是他們的燈泡在目前真空技術還不太靠譜的情況下,依舊有幾百個小時使用壽命的緣故。

現在,他們除了繼續死磕真空技術外,並尋找更好的燈絲材料外,還在嘗試利用其他方式來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比如透過嘗試透過往燈泡裡填充惰性氣體,以阻止燈絲的氧化進而延長使用壽命。

在燈泡這一領域裡,應天機電目前是獨佔鰲頭,其他兩家電氣公司雖然也有基礎的燈泡專利,但是卻缺乏了其他一些燈泡專利,因此其他兩家電氣公司搞出來的燈泡不太行,而在後續研發上也比不上應天機電公司。

這說的還是其他兩家電氣公司呢,而其他公司就更不用說了,哪怕是李氏制鐵這樣的龐然大物想要進入電氣領域也是千難萬難……

李氏制鐵公司在電氣化出現曙光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去年的時候他們透過投資以及收購了一些中小電氣公司,然後組建了李氏電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