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東歐和運河(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戰前後歐洲地區的其平均身高和華夏北方人持平,但是又二十年過去後,到二戰時期,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已經大幅度超過華夏北方人,如此出現了國人心目中所謂洋人人高馬大的記憶。
一個國家的民眾生活水平如何,其實可以用最簡單,最直觀的一個資料標準來判定:平均身高!
因為平均身高這玩意,背後就是平均糧食消耗。
糧食水平如何,吃的飽不飽,吃的好不好,永遠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民眾生活水平的直接依據。
其他的都是扯淡!
而大楚帝國在奮鬥了四十幾年後,終於是做到了人均四百公斤糧食消耗的水準!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楚國人幾乎控制了全球,把所有的主要糧食產地都控制在手裡!
毫不客氣的說,大楚帝國是用整個地球的資源供應自身!
要不然的話,是不可能達到人均四百公斤糧食消耗水平這麼個水平的。
這可是六億多人口呢,需要的糧食可是天文數字!
以目前的農業技術,化工技術等,只依靠本土地區,也就是傳統的關內十八省地區,累死所有楚國人都不可能產出這麼多的糧食,讓所有國人都能吃得這麼飽。
楚國人要想吃得飽,要想吃得好——準確的說是要比那些土著們吃的飽,吃的好,就必須要有全球資源的供應。
這也是楚國進行海外擴張的直接動機。
同時也是後世一些先發達國家極力打壓後進國家的根本原因。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不管是耕地資源還是其他什麼資源,那都是有限的。
而有限的資源,只能讓一部分人過上優渥的生活……如果其他人也想要過上優渥的生活,那麼勢必就會擠佔先發達國家更多的資源,就會導致先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下降。
很多後進國家想要奮力發展,讓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卻困難重重,越發展困難就越大!
來自發達國家的打壓連線不斷,並且打壓力度越來越大,各種打壓方式都有,不過目的就一個,那就是想要把你徹底的限制在低端產業裡。
而打壓的原因,可能公開的有多種多樣……但其實這些公開原因都不重要,基本都只是個藉口而已,實際理由就一個:生存資源的爭奪!
簡單來說,目前技術條件下,全球範圍內能夠產出的糧食就這麼多,先發達國家的人吃的多了,後進國家的人吃的就少;而後進國家的人如果吃得多了,那麼先發達國家的人就得餓肚子……
諸多後進國家如果想要國人都過上歐美人的生活,同時歐美人的生活水平還不下降的話,你得再變出好幾個地球才行……而現實裡地球就一個。
所以諸多國家爭端,甭管是經濟上的衝突爭奪,還是戰爭,其實歸根到底到最後,是對生存資源的爭奪——你死我活的爭奪!
很殘酷的。
如果沒有核彈,後世早就爆發第三次乃至第四次世界大戰了,哪能有整體上大幾十年的和平時期啊。
而大楚帝國的高速發展,也離不開全球資源的供應,走的路子其實和任何一個世界霸主國家都差不多。
畢竟大楚帝國的工業再厲害,那也得有各種農畜,礦產原料才行。
而諸多海外領地資源的供應,才讓大楚帝國的工業全速運轉,並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
而東歐糧食開發計劃,總體來說也是帝國全球資源供應鏈的一部分,只不過在未來規劃裡佔據的地位還算是比較重要的。
畢竟糧食在任何時期裡都是屬於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你可以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沒有車乘坐,但是你不能沒有飯吃……
衣食住行,食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
因此帝國對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還是非常重視的,這種重視其實都不是體現在戰爭上……單純的戰爭的話,其實對於當代楚國而言沒什麼壓力,甚至都沒有什麼挑戰。
這從楚國在東歐地區投入的主力部隊數量就能夠看的出來,截止到承順四十三年冬天為止。
楚國在東歐地區投入的兵力總數也就十萬人上下,其中有兩個甲等戰備師,兩個乙等常備師,這四個師乃是作戰主力。
此外還有三個從中亞地區抽調過去駐防的丙等預備師,主要是分散開來駐防各戰略要地,交通節點。
而這十萬人,並不是集中在某地,而是分散在廣闊的東歐地區,南至黑海,北至莫斯科……南北戰線得一千多公里呢。
這麼點人要想完全控制這麼漫長的戰線,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楚國人的軍事行動更多的還是以點帶線,透過攻佔並控制河流沿途的城池節點,繼而控制整條河流,透過控制河流來控制附近的整片區域。
在部分割槽域形成控制後,來對後方更廣闊的地方來形成控制。
這一時期裡的軍事行動,主要就是集中在攻佔城市據點,控制河流,摧毀敵人的主要有生力量,摧毀抵抗敵人的政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