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楚國人到處擴張,而擴張到一定程度後,哪怕是在楚國人看來沒啥好東西的波斯地區,也會最終成為帝國的擴張目標。

所以,當大楚帝國崛起之後,波斯地區面臨楚國人的入侵,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而且他們還得感謝楚國人科技發展迅速,能夠透過海洋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有更多更好的地盤等著楚國人去佔領。

如果楚國人沒辦法在海洋上進行擴張,也不能向北方的冰原擴張,南方的熱帶叢林也去不了,那麼到最後也就只能一路往西進……哪怕是波斯這種不毛之地都會搶下來。

所以波斯人能夠在大楚帝國強勢崛起的幾十年裡,尤其是後面二十年裡還能保持獨立地位,純粹是楚國人有其他太多的目標,一時半會眼裡看不到他們。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楚國人看到了他們!

首先,楚國人還是老一套的發去了最後通牒,要求割讓領地,全面開放市場,然後順帶賠款等等。

這一套東西楚國人玩的很熟練,楚國的藩務司的外交官們甚至都不用多費心,直接就拿出來了一套範本,改了改名字和資料,就給波斯人送去了。

限期一個月內答覆,不然楚國人就會自己來拿。

波斯王國自然不會輕易答應,畢竟楚國人的條件實在是太苛刻,一旦答應那麼就會徹底淪為傀儡國。

在沒有經過任何戰鬥的情況下,就想要讓一個國家直接變成傀儡國,說實話有點難。

而波斯王國的反應也在楚國人的預料之內,所以在送去最後通牒的同時,楚國人也已經調集了兵力準備參與作戰。

楚軍調集兵力乃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北線,主要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即四十三師以及五十六師,這兩個師都是屬於乙等常備師,乃是大楚帝國陸軍駐防在中亞地區,尤其是新佔領區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的主要機動兵力。

這兩個中亞地區的汗國,雖然名義上還繼續存在,但實際上可以說已經名存實亡,透過過去多年來陸續簽署的條約,他們已經把幾乎所有的領地都割讓給了大楚帝國,只各自保留了一小片的地方,人口也極少。

不過好歹是生存了下來,他們透過全盤的歸順,放棄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乃至一切,最終換來了帝國的正式冊封。

只不過帝國正式冊封之後的他們,從語言再到文字乃至服飾以及習俗上,都已經全面漢化,他們甚至都清一色改用華夏人的姓氏和名字,你已經很難說他們還是原先的土著人了。

這種情況下,你說他們生存了下來,不如說是帝國最終選擇了融合了這麼一小部分的土著。

因此,不管是從表面上還是從實際上,大楚帝國都已經完全控制了原來的中亞三國地區,即哈薩克汗國,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

楚軍的北線攻勢,就是由駐防在這一地區裡的兩支主要機動兵力發起,順帶還有一些邊境地區的丙等守備部隊也會參與一些零星的作戰。

在北線之外,楚軍還在南線組織了大規模的兵力,其主要的集結地印度地區的卡拉奇地區。

這是大楚帝國早年佔據的一個殖民地港口,經過多年開發經營後,已經變成了一個行政領地,控制著周邊大片土地,透過這片行政領地,然後再以印度河為運輸通道,大楚帝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對這一片地區的經濟殖民。

因此卡拉奇,也是大楚帝國維持在印度半島西北部地區的戰略支撐點,以往就駐防有比較多的軍隊。

這一次對波斯動手,帝國又臨時從印度半島抽調了部分兵力,其中包括僕從軍印度軍團。

然後這些兵力從卡拉奇往西前進,最終前往臨近波斯的邊境地區,此時在這一方向參與對波斯作戰的兵力有第十九師、第一百三十一師、印度軍團第十一師、第十二師。

其中的第十九師乃是特地從孟買地區調過來的甲等戰備部隊,乃是絕對的精銳主力……這一次來打波斯,倒不是說上級覺得波斯太強,非要弄一個甲等師來坐鎮。

而是第十九師那邊求戰心切……他們調到印度駐防已經有兩年之久了,但是卻沒有參與任何的大規模戰事……這沒有打仗就沒有軍功,沒有軍功就沒有晉升啊。

所以在帝國決定對波斯王朝發動戰爭後,第十九師那邊就上下奔走,最終成功的說服了上頭讓他們去參戰。

這已經是最後一個還沒有對帝國臣服的土著獨立國家了,再不打,以後就沒這機會了……

除了第十九師外,第一百三十一師倒是很正常,這是一個丙等守備師,長期駐防卡拉奇地區。

而兩個印度軍團僕從軍師也沒啥特殊的,就是來當炮灰,幹苦活髒活的。

南北兩條線將會同時發起進攻,為此成立了波斯遠征軍司令部,司令由駐防印度的第九集團軍副司令徐炳權陸軍中將調任,同時徐炳權中將也將會擔任波斯遠征軍南線指揮官。

副司令則由第二十八軍軍長徐樂山中將擔任。

這個第二十八軍,其實也是帝國陸軍在中亞地區裡的主要野戰兵力,隸屬於第二集團軍,主要駐防在中亞。

大楚帝國的軍事組織構架,其實已經很多年都沒有變過了,儘管武器裝備進行過更新換代,部隊的作戰編制也在變來變去,但是整體的組織構架其實變化不大。

最高層的軍事組織,乃是軍務院,軍務院實際上也只是一個虛設機構,實際上並不存在這麼一個軍務院的機構……只是有軍務大臣這麼個差遣而已。

軍務院、軍務大臣,實際上和參務院、參務大臣的性質差不多,都是虛設機構以及非正式差遣。

只是時間久了後,人們就自然而然的把軍務大臣也當成一個職務,把軍務院也當成一個機構而已,但實際上不存在軍務院這麼一個機構。

所以更準確的說,大楚帝國的最高軍事機構,是羅志學親自領導主持,軍務大臣們參與,最後形成決議的軍務會議。

但是必須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決議並不是以軍務院的名義下發,而是大政策,以聖旨的方式下發,如果是涉及到各軍事部門的決議,則是以軍事機構,如參謀部進行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