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四三機槍和電報建設(第3/4頁)
章節報錯
整體上來說,目前的兩種機槍,其裝備物件,主要就是艦艇以及陸軍、近衛軍、少數海軍陸戰隊,海外武裝稅警。
其中艦艇以及陸軍是絕對的大頭。
其中的陸軍,是決定同時裝備兩種機槍……反正使用的子彈都是同一種,子彈供應問題不大,而供彈體系裡統一使用彈鏈,湖廣武器公司的那個什麼直板彈夾陸軍看了一眼就不要了。
湖廣武器公司沒有彈鏈,但是陝甘武器公司有啊,直接多采購一批彈鏈給風冷機槍使用就行了。
陸軍方面正式採購並進行前期的裝備測試後,軍方也正式授予了湖廣武器公司的這種新式風冷機槍正式裝備的編號:四十三年式機槍,也可以簡稱為四三機槍。
而當陸軍開始小規模裝備測試這種四三機槍的時候,也意味著承順四十三年已經到來了。
過去的一年裡,大楚帝國也算是幹了幾件大事,‘東歐糧食生產計劃’算是其中之一,但並不算最重要的,甚至在大楚帝國內部裡,這事的重要性在當年度裡都排不進前三……
畢竟大楚帝國在全球範圍內年年都擴張,年年都打仗,如今打個東歐屬於常規操作,不說帝國高層,就連普通的帝國子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承順四十二年裡真正的頭等大事,當屬於有線電報的大規模建設。
自從年初的時候有線電報的試驗線路獲得成功後,大楚帝國就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開始有有線電報線路的建設。
而且電報的建設,可不僅僅是郵政總局的事,還牽涉到了工業部以及鐵路部門。
工業部是因為需要提供大量的電報裝置,包括通訊電線,電報的收發裝置,電池等等,為了保障供應,工業部指示旗下銅陵礦務公司下屬的特種材料公司為基礎,設立了銅陵電線廠,投入巨資建設廠房,購置裝置,以大規模擴大電線的產能。
同時抽調大量的技術人員,資金扶持松江電氣、應天機電、徐州電氣三家機電裝置,以生產電報機以及電報機所使用的電池,並且開始進一步研發發電機,電動機等相關電氣裝置。
鐵路部門,則是大力支援電報局在他們的鐵路沿線上,鋪設電報線路,減輕長途幹線電報線路的鋪設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畢竟沿著鐵路鋪設電報線路,不用翻山越嶺,還可以直接使用火車作為運輸工具運輸電線杆以及電線等材料,輕鬆省事。
而這年頭的電報線路鋪設,其實也很簡單的,立個木電線杆,然後拉線就完事了……並且基本都是沿著鐵路或現有的官道馬路上進行建設,沒啥技術含量,更沒有什麼工程難度。
整體施工成本比較低,進度也超級快,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大楚帝國就建成了第一條長途電報線路,即松江到金陵城,再加上之前建好的金陵到當塗的電報線,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裡,大楚帝國就把國內的兩大工業城市以及首都金陵,透過電報線給連線了起來,實現了資訊的快速通訊。
順帶著,還有沿途的鎮江,常州,蘇州都實現了通電報。
而這只是牛刀小試而已,在長途電報線路證實可行的情況下,電報局就展開了大規模的電報線路建設。
其中的幾大電報幹線已經快速施工當中,其中的南北線進度最快,這套南北線,就是北到遼東,南到廣州,沿著鐵路幹線一路鋪設。
而圍繞著這條電報幹線,還有眾多的支線,比如濟南到青島,徐州到鄭州等等。
為了管理建設和運營這些電報線路,大楚帝國設立了電報總局,又在各省設立電報局,以省為單位進行電報線路鋪設,再透過若干幹線電報線路連線各省電報網路。
今年的電報線路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受限於電線以及電報收發裝置都剛開始進入量產,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承順四十二年裡一共只鋪設了三千多公里的電報線路。
但是到承順四十三年,帝國預計能新建成的電報線路就能夠達到上萬公里,越往後隨著電報相關裝置產能越高,也就能建成越多的電報洗那裡。
五年內,大楚帝國要建成至少總計八萬公里的電報線路,要求本土範圍,包括南洋,中亞,西伯利亞等地區裡的任何一個省,其省治城市都通電報,以便帝國金陵中樞隨時掌控任何一個省的動向。
同時本土腹地,即傳統的關內十八省地區,要求每一個府都通電報。
大楚帝國在建設電報這件事的熱情,比當年建設鐵路還要更高……因為電報對於帝國高層而言,其實商業應用都是其次,最關鍵的是用來提高金陵和各省之間的資訊傳遞速度,以維護帝國中樞對各省各地的控制力度。
大楚帝國太大了……領土遍佈全球呢,哪怕不算那些海外領土,只說本土腹地,南洋以及中亞,再到現在的東歐,這也是橫跨亞洲和歐洲啊……範圍太大了,這對於大楚帝國的統治也形成了極大的挑戰。
之前好歹是因為有了輪船以及鐵路,所以也沒有出現太大的統治問題,但是這還不夠,帝國高層還想要更加穩健的手段。
而快速的通訊方式,毫無疑問是統治偏遠地區的一大利器。
有了電報的話,今天東歐出現大規模的土著叛亂,當天金陵城就能知道相關的訊息,進而做出及時反應,進而調動軍隊進行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