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木薯這種在楚國人看來都沒法吃的東西,但是也能夠作為戰俘,勞務派遣工的口糧使用,你只要種植出來,大把糧食商人會跑過來收購,然後運輸到需要的地方出售。

還有產量極高的馬鈴薯(土豆),這東西的價格比木薯貴一些,但是在楚國人眼裡依舊不算主糧,頂多用來釀酒,或者是直接當菜吃,比如弄個酸辣土豆絲什麼的。

但是這只是楚國人的看法……實際上馬鈴薯這東西是可以作為主糧使用的,尤其是在如今的歐洲,楚國人大規模向歐洲輸入馬鈴薯,供應各地藩屬國的民眾食用。

然後再把這些土著們種植出來的小麥以及其他經濟農作物收購走運回國內。

如此操作下,儘管目前的歐洲地區整體小麥等糧食的產量不算太低,但實際上當地的歐洲人都吃不起小麥,他們的主糧在短短几年內已經變成了馬鈴薯。

其中部分馬鈴薯是歐洲當地楚國人的種植園裡種植的,不過更多的還是非洲那邊的種植園種植的。

不管是木薯還是馬鈴薯又或者是玉米,這些所謂的輔糧看似不咋地,但是都是硬通貨,種出來是不愁銷路的。

當然更硬的是小麥,水稻這兩種主糧……帝國本土幾乎敞開了長期收購這些主糧,並且給出了大量的補貼,主要是海運補貼,使得這些糧食運回國內後價格不至於太高,民眾能消費得起。

每一天都有大量船隻滿載這兩種主糧航行在大海上,朝著本土駛去。

如此也才支撐起來了大楚帝國本土腹地年人均四百公斤糧食消耗的龐大消耗!

不然光靠目前的農業技術,就本土那點地方哪裡能夠供應如此龐大人口的高水平糧食消耗啊。

要知道直到如今,大楚帝國裡的化肥技術都還沒能獲得突破,暫時無法做到大規模的廉價的合成化肥……而沒有化肥的話,農作物產量是有限的。

為了提供農作物產品,楚國人甚至都跑到南美洲或其他一些海島上挖鳥糞了……這些鳥糞就是一種非常優良的天然化肥

但是,鳥糞供應量看似不少,然而對於龐大的帝國而言依舊遠遠不夠,再加上經過跨洋運輸後成本越低,因此當代的鳥糞只能用於高價值的農作物種植上,普通農作物,或者遠離沿海的地方是別指望了。

本土的龐大糧食消耗量,化肥技術又不成熟,鳥糞供應又有限而且價格高,如此也就導致了本土地區裡需要大量的海外糧食輸入。

大楚帝國為什麼搞歐洲貿易自由計劃,為什麼搞東歐糧食生產計劃……還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

理由就是這麼的簡單和純粹。

所以種植糧食是穩賺不賠的好生意,當然……這種大宗商品的種植,利潤率也不高就是了。

同樣情況的還有棉花,這玩意也是屬於供不應求的大宗商品,畢竟楚國人要承擔全世界人的穿衣取暖需求,紡織行業對棉花的需求是海量的……為了獲得足夠的棉花,楚國人都快要把印度變成棉花半島了……很多地方放眼望去,全都是棉花田。

糧食和棉花,是屬於那種絕對不愁賣,但是利潤偏少的農作物,主打的就是一個穩定。

所以李大同還安排了開闢其他幾種高價值經濟農作物的種植園,主要是可可,棕欖油,咖啡這三樣。

這三樣目前的市場前景也非常好,市場急需,但是供應量比較少……因為可可樹,咖啡樹,棕欖油樹種下去後想要結果產出,那得好多年呢。

所以哪怕是現在不少地方都在推廣種植了,但是產出量依舊非常少。

這也導致了相關產品比較貴,比如巧克力這種東西在本土的銷售可是相當貴,普通市民階層都吃不起。

而且就算過幾年,種植這幾種經濟農作物的地方多了,看似供應量多了起來,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

因為這些東西的種植,對地理氣候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種,並獲得足夠產量……大概道理就跟為什麼北方大部分地方都不適合種植水稻一樣,環境不適合。

楚國人為什麼不在北美洲或歐洲、印度等地方推廣種植可可……而是在南美洲以及非洲推廣種植這東西。

就是因為北美洲和歐洲,印度這些地方不太適合種植這東西嘛。

反觀南美洲和非洲,尤其是西非地區,就很適合種植可可了。

而西非王國所在的卡拉地,也就是後世的喀麥隆地就很適合種植這些東西了。

只是這些高價值的經濟農作物,需要很多年以後才有收穫,暫時而言對於弱小的西非王國,種植糧食和棉花這種短期就能出產的農作物是唯一也是最好的的路子。

而這些農作物的種植,有李大同親自把關,自然問題不大,在技術以及大方向的規劃上李大同都很有能力。

至於具體勞動力這些,也有大量的土著戰俘可用,不用擔心沒人種植的問題。

陳敬雲對李大同的能力也表示了肯定,並且給李大同送去了十多個金髮美女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免的這個僅有的高階技術人才生活上遇到什麼困難。

李大同雖然已經成婚生子,不過和幾乎所有的僱傭人員,乃至入籍西非王國的人一樣,都是孤身前來……沒人會傻乎乎的帶著一家老小跑到西非王國卡拉港這片鬼地方安家落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