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會試本身就是帝國培養中高階官員的搖籃,你把早期升級時間卡的太死,那麼會導致這些學霸人到中年了還在中低階官員裡打轉,那樣搞出來的會試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畢竟大楚帝國的官員品級一共是有九品十八級,而到了七品以後的晉升就會卡的比較死,晉升間隔必須在兩年以上,這個兩年只是最理想的情況,實際上對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而言,想要升一級往往需要四五年甚至更久。

哪怕是那些升官速度很快的官員們,只要中途隨便被卡一道關卡,慢了稍微一步的話,那麼基本就和部堂高官無緣了。

京畿吏務部,省吏務廳每年都會挑選符合條件的年輕官員進入培養名單,但是真正能夠成為高官的依舊只是少數人。

不過就算最後能夠成為部堂高官的人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但是能否進入培養名單,尤其是吏務部直屬的培養名單,這對於中輕代官員而言依舊是一個仕途捷徑……

畢竟當了二品大員,當個三品高官也是極好的……再不濟,京畿各部的正副處長或地方知府,同知,省各廳廳長,副廳長這種四品大員,那也是極好的……好歹也是能穿緋紅官袍呢。

一旦進入培養名單,就意味著順暢的仕途,但是想要進入培養名單,首先你得有資格進入被選拔培養的範圍啊……好歹得有個從七品吧。

而且還得足夠年輕,這樣才夠培養價值。

這些也就意味著,能否快速的度過八品和九品這兩個階段,成長為七品級別的管理職務,這對於未來的仕途發展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而進士出身的人,在這方面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還有一種人比進士更有優勢,那就是退役軍官!

首先,人家軍官從上軍校的時候就算是正式入仕……而且一進軍校就是准尉,待遇直接照比從八品文官,四年軍校畢業後最低少尉,優秀者可獲得中尉軍銜。

畢業進入部隊正式服役後,只要不犯下大錯,那麼三年後就能夠獲得中尉軍銜,但是從中尉繼續往上升上尉就不容易了,這是一道關卡……在野戰部隊裡,中尉有很多位置,排長,副連長,各種參謀,副官之類的很多。

但是上尉的話就比較少了,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連長,然後再加一個副營長,再過來可能就是一些參謀人員了。

這意味著很多箇中尉競爭一個位置,競爭還是比較慘烈的。

混的不咋地的人往往到了三十左右看不到更進一步的希望後,如果自己願意的話,就可以接受退役專業安排了……退役之前,只要你不是犯錯被勒令退役的,那麼會給你升一級軍銜到上尉軍銜,升完軍銜就退役……更高的軍銜也就意味著更好的轉業安排。

如此一來,也就是說只要考上軍校,哪怕你以後混的不咋地,也能熬資歷熬到中尉,然後自己識相點主動申請轉業,還能給你弄個上尉軍銜退役的待遇。

而上尉軍銜退役後轉業安排,一般都是給予正七品的品級……三十歲左右才弄個正七品看似不咋地,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下限……保底的那種。

如果你能混到校官退役,那麼可能你三十幾歲轉業到地方,就能弄個六品,乃至五品了。

至於為什麼軍官退役轉業待遇這麼好?

因為每年能夠考上三大軍校的新生,都是帝國最優秀的一批精英,不往死裡用那就是浪費。

毫不客氣的說,排除科研能力這一點外,三大軍校的生源素質是最高的,彙集了大楚帝國最優秀的一批學子……在大楚帝國,軍隊裡才是頂級學霸集中地!

有人形容,三大軍校招生,就是在頂尖裡掐尖……哪怕是國子監大學,應天大學,金陵理工這些已經算得上是最頂級的大學了,都只能招錄軍校挑剩下的學生。

不管你有什麼理由,報考軍校都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上述一切說法,依舊不算皇家理工學院,在廣大學子眼裡,那破地方只有變態才會去,正常人誰會去那地方啊……嗯,絕對不是我們酸,而是那地方真沒幾個正常人。

而反過來軍官的待遇好,也導致了更多精英學子報告軍校,進一步又推高了軍校生的素質以及後續的待遇。

基於這種情況,李大同這個普通學霸根本不可能考上軍校,大學畢業後他也嘗試過參加會試,但是會試也不容易考啊……

最後他打算退而求次去參加鄉試,剛好遇上了南非開發公司招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待遇給的非常豐厚……他就打算先去南非幹兩年存點錢,再回本土參加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