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小口徑和機槍時代(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樣巨大的優勢,直接把整個帝國的槍械往前推到了八毫米小口徑時代。
這就讓河北武器公司很無奈了……其實河北武器公司也在搞下一代的新式小口徑步槍,而且是完全意義上的下一代步槍。
各種技術標準都是針對未來場景,技術指標提的非常高,比如子彈出膛初速要達到六百米以上,而這都需要新式的子彈發射藥來提供支援,但是國內研發新式子彈發射藥都還沒成功,新式小口徑子彈也沒影,因此河北武器公司的下一代制式步槍的研發是按部就班的來。
按照他們的預估,前期至少得有五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各項技術研發,然後整合搭配下一代的新發射藥小口徑子彈,打造陸軍和近衛軍的下一代制式步槍。
奈何湖廣武器公司玩偷襲,直接用黑火藥搞出來了小口徑步槍……這逼得河北武器公司不得不應對。
什麼下一代新式步槍是沒指望了,那玩意技術指標太高,五年後都不一定能夠搞得出來。
所以河北武器公司的思路也很簡單,那就是用二十五型步槍為基礎,縮小口徑,搞一款8毫米口徑版本的二十五型步槍小口徑版本來應急,這樣技術難度小,進度快,預計明年初就能投入大規模量產,確保不會在競爭中落後於湖廣武器公司。
如此情況下,陸軍也好,近衛軍也好,其實他們都在等河北武器公司的二十五型步槍小口徑版本弄出來,如果沒有什麼大意外的話,陸軍和近衛軍就會選擇二十五型步槍小口徑版本。
至於湖廣武器公司的二十四型步槍,也不是不好,但是這玩意也挺貴的,比二十五型步槍小口徑版本貴不少,子彈消耗量也大,精度又比較差,而且還比較精細,對保養要求也高一些,因此陸軍和近衛軍不傾向於二十四型步槍。
倒是海軍那邊無所謂,海軍那邊更加看重火力密度,消耗量大的問題也不存在,海軍陸戰隊都是在沿海作戰,人家迫擊炮這破玩意都敢大規模使用,射速快的步槍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不存在什麼消耗大,補給困難的情況。
武裝稅警那邊也比較傾向於二十四型步槍,畢竟火力是真的兇猛,至於價格和補給問題,對武裝稅警而言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價格不是問題,武裝稅警是真的有錢,不在乎這點。
而消耗量大,保養難等問題,這必須要說的是武裝稅警從來都不是什麼野戰部隊……而且也很少搞什麼大範圍的野戰,日常活動都是在駐地附近,不存在什麼野外保養難,子彈補給困難的情況。
但不管是選擇二十四型步槍,還是選擇二十五型小口徑版本步槍,有一點卻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大楚帝國已經宣告進入八毫米步槍時代。
十一毫米的連發步槍時代,只持續了兩年高光時期後,就成為了被拋棄的物件……軍方那邊甚至都已經停止大規模的採購十一毫米子彈了,只保留小規模採購,並開始採購八毫米黑火藥子彈。
當然,在未來很多年裡,大楚帝國依舊會大規模,廣泛的使用十一毫米步槍彈,因為還有大量使用該子彈的十八、十九、二十五型步槍乃至海軍那邊的數百挺手搖機槍都還在服役呢。
但是庫存的十一毫米子彈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足夠它們用好些年了。
自從三十年代初開始,大楚帝國裡,除了一些專供出口的低端彈藥工廠外,其他彈藥工廠全面轉產十一毫米金屬子彈,而這些專業子彈工廠一共有十多家呢。
大楚帝國的子彈工廠的建設佈局,是按照大規模戰爭爆發後,現有十多家子彈工廠加班加點,全力生產的情況下,總年產量達到五億發子彈來計算的。
當然,這個所謂的戰時生產是屬於緊急狀態,平常時候不可能這麼幹的,但哪怕只是平常時候保持低水平生產,其總產量也是極為恐怖的。
這麼多子彈,哪怕是楚軍過去十幾年裡在全球持續開片,但實際上也用不完……畢竟之前使用的都是單發步槍,二十五型連發步槍也就在今年才實際上投入大規模實戰,而且也沒機槍這種消耗子彈的超級大戶。
因此子彈平時用量並不算高,不少平常生產的十一毫米子彈都被庫存了起來,目前大楚帝國裡的十一毫米金屬子彈庫存就足足有五億多發……足夠現有的11毫米庫存步槍、機槍使用到退役了。
更別說,考慮到幾十萬支二十五型連發步槍的壽命還有很久,再加上未來這些從正規軍裡退役後的老舊十八型步槍以及十九型步槍,都有可能下放到僕從軍裡繼續使用,對十一毫米的子彈也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軍方那邊也沒有全部停掉十一毫米點的生產,依舊保留了幾家子彈廠繼續生產這種子彈。
從各方面去看,都可以知道,大楚帝國已經開始進入小口徑時代了,到了機槍這邊自然也不會是例外。
不僅僅近衛軍提出來需要小口徑版本,陸軍和海軍,武裝稅警都是齊齊要求提供八毫米口徑版本。
長安兵工廠的工程師們也是早有預料到類似的情況,之前他們就已經有進行研發八毫米口徑版本的陝一式機槍。
如今有了客戶的正式需求後,長安兵工廠經過快速設計研發,很快就搞出來了八毫米口徑版本的洋槍進行各種測試。
而測試結果軍方也非常滿意,很快,經過正式談判過後,近衛軍最先和長安兵工廠簽訂了採購協議。
近衛軍分三批次,陸續採購一千五百挺不同型別的陝一式機槍,包括普通三腳架版本,輪架帶盾版本,艦載版本。
清一色的八毫米口徑版本!
隨後陸軍和海軍乃至武裝稅警都正式下單採購,加上近衛軍的採購數量,總計達到了五千挺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半數實際上都不是給陸軍使用的步兵版本,而是給各種艦艇使用的艦載版本,海軍,近衛軍,陸軍,武裝稅警都有訂購艦載版本,因為他們都有作戰船隻以及輔助軍事船隻,需要這種低成本輔助火力武器。
大楚帝國裡的機槍,一開始乃至到現在的定位上都是比較特殊的,從手搖機槍開始,這玩意就不是用來和步槍對比的,而是用來和火炮對比的……最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增加步兵火力,而是為了減少炮彈的消耗,以減低戰爭成本,因此最先大規模應用的場所也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軍艦上。
這種情況,實際上和海軍目前推進的低成本海外戰艦是一個思路,都是在沒有可堪一戰的敵人,乃至潛在敵人的情況下,軍事發展從考慮單一的效能優勢,變成了考慮成本優勢。
大體情況,有點類似於原時空九十年代的美軍,放眼全球無敵手,於是下馬了一大批高精尖的黑科技專案,開始搞低成本方案,又開始搞以海制陸,玩治安戰去了。
折騰了二十年後等到有新對手出現了,才開始重新搞效能為先導的武器裝備。
目前的楚軍也處於類似的情況,並且比美軍還要更加的極端……因為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楚軍大楚帝國爆發內亂,不然的話楚軍未來一百年估計都不會有什麼實際性的外族對手。
所以大楚帝國如今的一系列軍事裝備的研發,除了效能外,成本也是主要考量因素,儘可能的使用成熟技術,搞大規模量產,通用裝備。
哪怕是機槍這種東西,依舊遵循了同樣的研發、裝備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