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改變世界的電報(第1/3頁)
章節報錯
資訊傳遞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著華夏王朝的重大問題。
為了解決資訊傳遞問題,人們使用過諸多不同方法,比如鴿子,烽火臺,郵驛體系等。
其中的郵驛體系經過千年發展後,在華夏地區裡的發展更是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
進入大楚帝國時代後,基於公文傳遞以及軍事資訊傳遞的需求,大楚帝國的郵驛體系更是發展到了巔峰造極的程度。
尤其是火車以及輪船出現後,大楚帝國的驛站體系也開始依託更加便捷的交通迅速發展。
而且大楚帝國的郵政體系,並不僅僅是用來傳遞公文以及軍情的,因為大楚帝國的郵政體系太過龐大,純官辦官用的話成本太高,為了降低成本,從一開始大楚帝國的官辦郵政體系就是接受民間寄信、寄物業務並收取一定的費用。
後來又發展出來了匯款業務,進一步增加了郵政體系的營業收入,得以填補龐大的郵政體系的成本開支。
大楚帝國的郵政體系,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遍佈全球,在所有的大楚帝國控制區裡,包括本土,海外直轄領地以及海外殖民地,間接控制的土著國家裡都設有驛站。
包括帝國剛控制不久的歐洲地區,如今都已經設立了超過兩百多個驛站,廣泛分佈控制區內各地。
但是即便如此,大楚帝國的資訊傳遞依舊非常不方便且緩慢……而這對於一個全球性帝國而言是致命的!
例如歐洲那邊出現什麼緊急事務的話,本土金陵方面大約需要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夠得知相關的訊息。
這是建立在一路都用海軍的快速通訊艦一路狂飆,中途只在有限的港口裡補給煤炭和淡水以及其他物資,不做任何不必要停留的情況下才能夠達到的水準。
而這種情況暫時來說還沒有出現過,因為成本太高,除非歐洲那邊的駐軍直接造反,或者外星人打過來了,要不然海軍才不會這麼幹呢。
海軍的快速通訊艦,往往都是經停沿途的大型港口,並在經停的收發信件公文,其速度雖然比尋常商船更快,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一路狂飆……就現在大楚帝國的蒸汽機技術水準,真讓船隻開著蒸汽機一路連續狂飆三萬公里……跑完都得大修了。
就和戰艦不可能長時間維持最大航速一樣,快速通訊艦也一樣,大部分航行時間為了節省煤炭,降低蒸汽機的故障,還是採用風帆和蒸汽機動力並用的模式,跨洋航行跑起來能夠達到平均十六節左右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即便如此,對比純風帆船隻也有極大的優勢。
純風帆船隻裡跑得比較快的飛剪船,儘管很順利的情況下也能夠跑到平均十六節的航速,但是這是在洋流以及風向都非常適合的情況下,有時候明明直接橫穿某片海域距離要縮短很多,但是也不能這麼做,因為中間的海域沒有洋流以及風,這船隻進去了怕是要出不來,或者進去了速度也是慢吞吞的。
但是大楚帝國的蒸汽船隻不用太考慮這些問題,可以依賴蒸汽機直接橫跨所有海域,以縮短距離。
正所謂能用風帆就用風帆,用不了就用蒸汽機。
比如新加坡到南非的航線,對於傳統風帆船隻而言,想要橫跨印度洋,只能一路沿著海岸線走,從新加坡出發,然後沿著孟加拉海的海岸線走,再繞過印度半島,又前往阿拉海域的海岸線,最後又要沿著非洲東海岸一路南下,最終才能抵達南非。
但是大楚帝國的大噸位蒸汽船隻不用這麼麻煩,完全可以直接從新加坡出發,橫渡印度洋後抵達錫蘭島,經停補給後繼續橫穿印度洋,然後直奔南非而去。
相對比起來,能夠節省好幾千公里的航程呢。
然而擁有蒸汽船隻的大楚帝國,在超遠距離的資訊傳遞上,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按月來計算的。
別說海外了,就算是本土的資訊傳遞所需要的時間也要很久,比如帝國在最西邊的戰略支撐點城市西海城,這地方位於烏拉爾山脈東南,裡海東北部沿岸,烏拉爾河河口的西海城(哈薩克阿特勞)……這破地方距離帝國腹地金陵城可遠著呢,直線距離就足足有五千八百公里!
早些年還沒有鐵路的時候,西海城的資訊傳遞到金陵城裡,哪怕是一路有驛站體系支撐,但是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很多時候,西海城前線的楚軍和俄羅斯人打了一仗後,金陵城那邊的羅志學都是三四個月後才知道相關訊息的。
等到鐵路陸續向西延伸,先是建成了金陵城到長安的鐵路,然後又建成了長安到伊寧的西北鐵路段,最後又建成了伊寧到西海城的中亞鐵路段。
最終在承順三十七年的時候,大楚帝國裡最長的一條鐵路幹線建成完工,東起江北省海寧港,西至兩河省西海城,全長六千五百多公里,連線了一系列重要城市和地區。
當鐵路修到西海城後,來自西海城的軍事訊息也能夠順著火車一路快速傳遞,倒是速度加快了不少,但是基本也需要二十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