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裡的絕對高層,是參務院,而能夠一路進入參務院裡的高階官員,尤其是文官,基本都是一路幹掉了無數競爭對手,在諸多方面都讓人挑不出錯誤的政治家。

其中不少人不僅僅有能力,有不少還是有理想的。

什麼理想?

首先這個理想並不是什麼世界大同,讓民眾活的更好之類的假大空的話,大楚帝國裡的很多高階官員,甭管文武,大多都有著一個傳統文人的想法:名留青史!

說實話,做官做到參務大臣這個程度,實際上他們已經進無可進了,而且大楚帝國的參務大臣輪換體系是比較穩定的,很少出現剛進入就被幹掉,又或者是多年後還能霸佔位置的情況。

過去四十年裡,羅志學對參務大臣任免已經形成了一套慣例,任期普遍在五年,五年內不出現什麼重大情況基本不會免職,同時五年後甭管好壞都得滾蛋……

也就是說,到了承順四十年的今天,大楚帝國的絕對高層體系裡,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善的更換體系,進入參務院後。

協辦大臣的最長任期就是五年,五年內升不到參務大臣的位置,都得滾蛋,不是普通失去協辦大臣的位置,而是致仕退休的那種。

參務大臣甭管文武,最長任務也是五年,五年內除非重大錯誤,否則的話羅志學一般不會輕易中途罷免參務大臣,而是讓他幹滿五年,五年後致仕。

同時參務院裡裡的協辦大臣以及參務大臣們,人員更換並不是一次性全部都換了,而是一年更換幾個,如此往復的狀態。

每年都會有參務大臣退休,每年也會有新的參務大臣出現。

如此也就確保了大楚帝國的高層的流暢晉升通道之外,還確保了參務院這個只存在於皇帝口中的機構的權力穩定性,確保了政策的連貫性以及持續性。

這也讓進入了參務院裡的參務大臣們,基本不用太擔心遭到政敵的攻擊而中途倒臺……怎麼說呢,只要你不弄出超級大的簍子或者造反之類的,平日裡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貪腐之類的羅志學基本都會睜一隻眼閉隻眼,不用擔心中途丟掉位置的問題。

畢竟羅志學要的是政治家,而不是聖人……相反,要是真的出現一個政治家聖人,羅志學會先把他一刀砍了,免的龍椅不穩。

而且羅志學也是出了名的善待功臣,不說開國的那一批功臣現在大多都還好好的,而進入參務院的參務大臣們,羅志學也確保了他們下臺之後的安全,避免他們失去權力之後被昔日的政敵攻擊進而身首異處。

這些措施其實都是為了確保參務大臣們,能夠不受朝堂裡的其他反對勢力攻擊,進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不用擔心自己在臺上玩改革,下臺後就被人挖墳鞭屍。

甭管你在任上乾的好壞,推行過什麼政策,五年後羅志學都保你榮華富貴,安享晚年!

不會讓你有什麼後顧之憂!

這個時候,很多參務大臣們爬到這個位置後,權力已經不能繼續往上追求,榮華富貴什麼的也都有了,下半生的保障也有了,連帶子孫後輩都不用擔心了……接下來還能做什麼?

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不過相當多一部分的人都會把自己扔掉了半生的政治抱負,一些理想之類的撿起來,又或者乾脆是追求一些身後名,想要當一個名留青史的名臣!

很多進入參務院的大臣們,不管文武,他們都希望自己死之後,能夠在羅志學的陵墓外邊,也就是現在的鐘山功臣陵裡能夠獲得一個第一排的位置……

儘管羅志學現在才五十多歲,而且身體也很不錯,但是和大多傳統王朝的皇帝一樣,他的陵墓也早早在承順十五年就開工建設了,而且工程到現在也還沒有停,一直都是修修補補。

同時十幾年的時候,有些先一步死掉的開國功臣們,在臨死前上折,希望死後能夠葬在羅志學的陵墓附近。

不少開國功臣們對這種身後榮非常在乎,而羅志學也沒有拒絕這種請求身後榮的想法,不過自然不會讓他們直接往自己的墳墓邊上堆……乾脆是在自己的陵墓外頭搞了個大型公墓,也就是鐘山功臣陵,准許文官從二品、武將少將者以上者,伯爵以上者葬入其中,享受國家世代供奉的香火!

這個公墓也被稱之為鐘山陵,大楚帝國規格最高的一個公墓,權貴專屬……其中的第一排最核心的公墓,更是隻有特批後才能夠葬入其中,擔任過參務大臣那都是最低標準!

當然,也有一些大臣死了後講究落葉歸根,不會選擇在這個公墓,而是回鄉入葬,基本看自己的選擇。

總體來說,大楚帝國的臣子們還是維持了一些傳統觀念,對身後名的追求是比較強烈的。

這也使得他們在推行一些政策的時候,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考慮,會更理想化一些。

當然這也無法避免會有諸多利益上的妥協,但這更多的是政見上的想法不一樣,至於單純的私人利益也有,只是不多而已。

畢竟都混到參務大臣這一級別了,基本上該有的,不該有的享受都有了……至於什麼金錢之類的對於他們而言那都只是個數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