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天黑追擊作戰告一段落之後,第二天楚軍繼續追擊並攻佔周邊地區,第三天後才徹底結束追擊作戰。

如此,持續有一段時間的巴黎戰役也落下了帷幕。

這一次戰役裡,楚軍以正規軍陣亡十二人,傷二十七人,印度僕從軍陣亡一百三十人,傷三百七十人的代價,擊斃法軍一萬六千餘人,傷者無數,俘虜了五萬多法軍,只剩下一萬多法軍狼狽而逃或失蹤。

其中光是繳獲的戰馬以及軍用挽馬等馬匹,就超過兩萬匹,滑膛炮(炮管完好)兩百多門,燧發槍六萬多支。

其中各種軍事物資一大堆,糧食就有好幾大超級大倉庫。

這種的巨大勝利,哪怕是在楚軍的豐富吊打土著的歷史裡也是很難得的……畢竟很多土著國家看似實力強悍,但是在楚軍的快速打擊之下,其實很難集結起來這麼龐大的兵力並且和楚軍進行正面交戰。

法國人嘛,他們其實實力還不錯,整體國力在一片歐洲國家裡算得上是一流了,至少比楚軍之前打的西班牙強多了,如此才能夠在巴黎戰役里弄出來八萬人。

然後一敗塗地……

龐大的軍事勝利背後,自然是全面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勝利。

楚軍攻佔巴黎後,按照優良傳統直接把巴黎的黃金白銀之類的搬空了……巴黎城內的盧浮宮,正在修建當中的凡爾賽宮以及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昂萊宮無一例外,全都遭到了楚軍的抄沒!

其內的所有金銀珠寶以及各種文化藝術品,什麼蒙娜麗莎,乃至傢俱都沒搬空了不說……

楚軍的不少軍官以及士兵們對這些建築上富有異域風情的建築雕刻之類的也很感興趣,直接暴力拆遷,把這些宮殿裡的很多浮雕都給直接拆走了!

拆完了後,楚軍又繼續徵用了這三座宮殿作為軍事指揮部使用……看楚軍這樣子,估計是沒打算把這三座法國人裡具有象徵意義的宮殿還給法國人了。

同樣也意味著,楚軍來了巴黎之後就沒準備走,哪怕後續雙方談判成功,簽署停戰協議了。

就和楚軍殺到了馬德里,和西班牙王室簽署了停戰協議之後,楚軍直到現在也在馬德里保留了一定數量的駐軍,而且未來將會一直駐防下去!

因為按照雙方協議,楚軍有在西班牙境內任何地方選擇地方自由部署軍隊以及擁有軍事通行權。

未來在法蘭西也不會是例外!

而法蘭西戰役打到現在,其實也可以說大體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小打小鬧繼續進行軍事打擊給法國王室施壓,乃至最後談判不成換個國王再談之類的。

順帶弄點戰利品補貼國庫。

如此情況下,來自法蘭西的戰報也被透過蒸汽通訊艦送回了本土金陵城。

這一封戰報,軍方高層們還是很重視的,因為這是少有的大規模戰役,而且是楚軍正式服役諸多新式槍炮後的大規模交戰。

這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各種新式武器的平臺。

看過詳細戰報後,軍方高層對三十六年式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的表現非常滿意,擬定追加這一型號的火炮訂單。

巴黎戰役裡,第二十七軍軍屬的三十六年式150輕型榴彈炮營,其實是實驗性武器,在陸軍那邊並沒有大規模裝備,這一次是專門送去歐洲進行實戰測試的。

而這種火炮也沒有辜負軍方的期望,表現的非常優秀,在機動能力勉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威力極其驚人。

巴黎戰役裡,這種火炮看似只有十八門,但是150毫米炮彈的威力卻是非常驚人,對敵軍防禦工事的摧毀能力非常出色。

實際上這種火炮別說用來打十七世紀的法軍了,哪怕是放在原時空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屬於主力火炮的範疇。

這也讓軍方高層能夠放心裝備這種新式火炮了,掀起大口徑輕型火炮的潮流。

楚軍的後裝線膛火炮的裝備和使用,始於三十二年式75毫米野戰炮,而在後續的一系列使用過程中,因為海外交通困難,火炮機動困難等因素,楚軍的野戰炮走上了輕量化的道路,研發裝備了75毫米山炮,70毫米步兵炮,120毫米輕型榴彈炮這三種專門的輕量化火炮。

早期的時候,對於野戰部隊而言,主力遠端支援火炮就是75毫米野戰炮了,大規模戰役的話則是呼叫120毫米榴彈炮,不過120毫米榴彈炮目前為止,因為過於沉重的重量,直到現在也沒有在海外地區服役,基本都是裝備部署本土的軍級炮兵部隊。

而中近距離,伴隨部隊機動作戰的火炮,主要是輕型火炮,如70毫米步兵炮,75毫米山炮,120毫米輕型榴彈炮。

其中的120毫米輕型榴彈炮,也是屬於軍級火炮,在海外有部署,但也不多。

而這幾年的實戰當中,陸軍方面發現120毫米輕型榴彈炮雖然很不錯,兩噸多的行軍效能對於這個口徑而言也算輕便了,威力也足夠大……但是經過幾次實際戰鬥,尤其是和海軍一起的聯合作戰後,陸軍就對自家的120毫米火炮的小管子有些不滿意了……

人家海軍玩炮擊的時候,動不動就弄上來150毫米艦炮,威力超級大,那些土著構築的什麼防禦工事一炮下去都得完蛋。

而陸軍的120毫米火炮呢,威力多少還差了些,有時候一炮打下去竟然還不夠,還得再補一炮。

對此陸軍方面不少人耿耿於懷,想要弄更大口徑的線膛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