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楚軍的一票軍政軍官們,顯然對此非常的清楚……所以印度軍團剛成立的第一天裡,沒有宣講什麼大道理大政策。

直接發軍服,吃飯,甚至發特香肉罐頭。

先把好處拉出來,把這些人給鎮住或者說吊住,接下來就可以講大道理玩洗腦那一套了。

大楚帝國的軍政軍官們,對這一套路熟悉的很,對自己人都玩了二十幾年了,如今在土著身上自然也能玩。

至於什麼刺頭,硬茬子之類的,這個也不用擔心!

楚軍挑選人的時候又不是隨即亂跳的,而是從兩三萬土著民夫裡精挑細選出來的,這裡頭的每一個土著士兵,或多或少都是獲得了楚軍管理士兵的認同,這才能獲得舉薦並加入。

為什麼印度軍團只有六百多人啊,不是編制不夠,耗費太大等問題,而是因為經過挑選後,符合條件的土著士兵只有六百多人。

那些刺頭或者腦子太靈活的連加入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什麼搗亂了。

因此軍政工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做的。

而萊哈爾他們,自然不知道上頭的這些考慮,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加入印度軍團當中來過上好日子。

同時有吃飽穿暖,再加上少許薪資補貼吊著,這些人往後幾天在編練的時候哪怕再苦再累也沒人敢廢話!

按照白振陸軍少將對這支補土著僕從軍的定位,這支僕從軍將會先裝備冷兵器以及部分燧發槍以及輕型火炮。

所有武器裝備都是大楚帝國裡的各種出口裝備,比如燧發槍就是之前曾經出口過給奧斯曼帝國的‘西洋燧發槍’。

西洋燧發槍也是大楚帝國裡目前唯一的一種專門用於出口的燧發槍,改進自早期的二年式燧發槍,全天候擊發率百分之七十,看似擊發率不高,但依舊比歐洲一票國家自行生產的燧發槍強了不少。

這玩意的原型,也就是二年式燧發槍在大楚帝國裡,連民兵都已經不再使用了……目前只用於出口。

不過就算是這種出口專用的西洋燧發槍,每一次的出口都是需要國內審批的,不是隨便什麼土著國家都能購買到這種燧發槍的。

就算是有資格採購的土著國家,為了獲得這些先進燧發槍,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奧斯曼帝國為了獲得這一批燧發槍,可是租借了好多個沿海港口給西洋貿易公司,並開放了部分市場,讓大楚帝國的機制布得以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市場。

另外南洋的幾個屬於大楚帝國傀儡國的土著國家有所採購,不過都不多,只有數百到一兩千支而已,主要是以前的時候,大楚帝國對這玩意管控的還比較嚴格,數量多的話帝國不賣……

往外賣限制比較大,但是用來裝備自己的僕從軍僱傭兵肯定是沒什麼問題的,西洋貿易公司這邊有不少這種西洋燧發槍的存貨,可以直接拿來用。

除了燧發槍外,還有出口型板甲,出口型輕型火炮等各種出口武器裝備。

這沒幾天功夫,光看外表的話,印度軍團的裝備水平直接超越了一大票各種土著國家的軍隊……哪怕是奧斯曼帝國花費巨大代價打造的所謂禁衛軍,在裝備水平上也不如印度軍團。

在裝備上,楚軍方面還是比較捨得的,不會說故意讓這些僕從軍使用冷兵器或者什麼火繩槍。

畢竟武裝炮灰,那也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而且現在這都十七世紀中後期了,哪怕是土著國家的裝備水平也不算太差的,再不濟也有個火繩槍!

印度軍團如果拿著火繩槍和長矛打仗,還真不一定能夠打得過土著軍隊!

而連土著都幹不過的僕從軍,要之何用?

但是武裝炮灰僕從軍,也不能給他們裝備的太好,一方面是花費太貴,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這些僕從軍以後出現什麼問題,鎮壓的時候不好搞。

自家的正規軍在裝備上乃至戰術上,需要保持對這些僕從軍的絕對優勢,不然的話後續麻煩事太多。

當敲定裝備和其他基礎事務後,印度軍團也算是初步搞起來了,接下來就是需要進行持續的訓練,逐步形成戰鬥力了。

萊哈爾這個時候也知道了,接下來楚國長官們,會從表現出色計程車兵裡挑選一部分晉升為下士,並且擔任各小隊隊長,萊哈爾對此很心動!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