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亞戰略(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果能夠拿下哈薩克汗國,並開採當地的鐵礦和煤礦資源的話,那麼尹寧的工業發展就能夠迎來一的新的臺階,並能夠有力的支撐當地的國防工業的建設。
諸多理由,都導致了帝國高層對拿下哈薩克汗國比較有興趣,就算
是羅志學也是如此。
羅志學倒是沒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單純的覺得帝國最終是要西進的,甚至最終一路打到烏克蘭平原去的。
而在西進的過程裡,北邊的西伯利亞方向的推進是一方面,但是中亞方向的推進也是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的。
畢竟西伯利亞的緯度比較高,氣候不咋地,到處都是凍土,建設鐵路的難度比較大,而且後續開發也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哈薩克汗國那邊就不一樣了,那邊氣候良好,地形也平坦,修建鐵路更加容易,而且後續開發也更加容易。
未來完全可以把西北鐵路繼續延伸,一路修到黑海去,讓大楚帝國實現對整個中亞地區的控制。
然後就能夠以中亞為依託,繼續把鐵路往烏克蘭東部平原地區修……只要把鐵路修起來,不怕無法控制這些地方。
不過問題是,現在就對哈薩克汗國發動進攻的話,因為西北鐵路還沒有建成,因此可動用的兵力也不會太多。
糧草供應上,只能就地依靠吐魯番省的多個綠洲地區以及尹寧河谷地區的屯墾所產的糧食。
彈藥供應也只能依靠尹寧河谷的尹寧兵工廠。
因此可出動的兵力是有限的,基本上三五萬就是極限了,再多的話可能就要從後方調運糧草以及彈藥。
然而從後方調運糧草和彈藥的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一路從關中到尹寧,那可是兩三千公里的路,可不好走。
綜合考慮之下,羅志學批准了陸軍方面提出來的中亞戰略計劃,但是也提出了要求,要求陸軍方面必須要控制戰爭的規模,出動兵力限制在五萬人以下。
簡單來說,就是讓陸軍方面別指望能夠得到後方的增援,尤其是糧草和彈藥的增援。
一切後勤補給,只能依靠前線的吐魯番省就地供應。
陸軍方面對此不管有沒有意見,都只能接受,不過問題也不大……畢竟對面的哈薩克汗國實力不咋地,哪怕陸軍出動五萬人的兵力也足夠了。
哈薩克汗國的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多萬,哪怕遊牧民族裡可動員出來更多的兵力,但是常備兵力頂多也就十來萬。
並且哈薩克汗國內部本身就陷入了動盪之中,好幾方勢力都是自立為汗,彼此正在爭權奪利,這十來萬兵力可沒辦法全部集中到一起。
而哈薩克方面的軍隊戰鬥力本身就不咋地,之前就被準格爾人打的死去活來,而準格爾面又被楚軍打的死去活來,最終滅族,如此簡單對比可知哈薩克的軍隊在戰鬥力上,是遠不如楚軍的。
唯一的麻煩就是該如何吸引哈薩克的主力集結,然後透過一場決戰幹掉對手……要不然的話,戰爭就會持久化,零散化,而楚軍可不願意在廣闊的哈薩克草原上和這些遊牧民族玩捉迷藏的。
那樣耗時太久,軍費支出就會翻倍翻倍的增加。
並且持久,零散的戰爭模式,會讓楚軍喪失其絕對的火力優勢。
畢竟楚軍的零散部隊,也不能拖著大量火炮滿草原亂跑啊,如果沒有既定作戰目標的話,打起來也比較難。
考慮到儘快的擊潰敵人主力,進而掌控哈薩克草原,陸軍方面決定以南線為主攻點,即從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南部出發,沿著天山山脈北部平原西進,過楚河然後直插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今突厥斯坦城)。
一鼓作氣,直接端掉敵人的行政中心,同時還可以迫使敵人把兵力盡可能的往這一方向集中,最終聚而殲之。
就算達不到聚而殲之的目標,也可以極大的摧毀敵人的軍心士氣,乃至維持統一的民心,進而分而擊之,最終征服整個中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根據這一戰略規劃,陸軍方面的第一集團軍將會調集四萬騎兵以及作為輔助兵力使用的一萬步炮兵。
並分兩個方向進軍,主力沿著天山山脈北邊平原前進,直撲土耳克斯坦城,這條路線其實也是古代的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沿途會經過比什凱克、塔拉茲等幾個城鎮,最終抵達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
在攻佔土耳克斯坦城後,則是順勢控制整錫爾河流域,乃至支流奇爾奇克河谷地的塔什干。
偏師則是沿著楚河西進,攻佔楚河沿岸的幾個小城鎮,並收復這一區域內的哈克斯部落。
簡單來說,第一集團軍的進軍路線,以古代的絲綢之路為參考,重點在於攻佔楚河流域以及錫爾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