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徹底控制印度半島沿海(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雙管齊下,再加上楚軍還在不管的發射縱火彈,這種縱火彈,其實就是把燒的通紅的實心炮彈打出去,這是傳統艦炮的彈種,專門用來打木製風帆戰艦的,效果很不錯。
而到了陸地上這麼玩,其實效果也挺好的……畢竟這年頭的城市,除了極少數地方缺乏木材的地區裡木頭建築比較少外,其實大部分地方的城市裡的建築,除了少數官方或宗教類建築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木頭建築為主。
甚至很多官方建築,乃至堡壘都是木頭建築為主。
民用建築以木製建築為主,這一點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如此,至於理由?沒啥理由,就是木頭建築比較便宜。(極少數缺乏木料的地區是例外,比如沙漠地區。)
至於後世人覺得歐洲的石頭建築多……那是因為石頭建築的儲存年限比較久,而歐洲人又喜歡修各種宗教場所,同時戰爭頻繁各種領主也會修石頭堡壘,因此遺留下來的石頭建築比較多。
但是大部分民用建築甚至一些木質堡壘依舊是主流,只是儲存不已,加上戰爭頻繁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場合裡。
再到十九世紀,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後,民用石頭建築才多了起來,等到水泥出現後,才演變為整個城市都是石頭水泥建築居多。
整個演變過程,其實和華夏大地裡在二十世紀後的演變過程差不多的,城市都是逐步從木製建築為主演變為水泥建築。
十七世紀中後期的孟買城也不例外,城內的大量建築還是木製建築為主,只有堡壘,高階官員的官邸,教堂等少數特殊建築才是石頭建築。
這樣存在大量木製建築的城市,在遭到楚軍的覆蓋式炮擊,甚至還專門發射大量縱火彈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燃起了熊熊大火!
英國守軍看著滿城大火,那都是傻眼了……
他們就不明白了,打仗歸打仗,但是楚國人為什麼要燒城?
就算是雙方打仗,雙方所為的也不過是奪取殖民地而已,攻破城市後進行劫掠,劫掠玩了再放火他們英國人其實都能理解……
但問題是,你搶都不槍,直接一把火就把孟買給燒了,你楚國人圖啥啊?
這純粹是花錢吃力不討好啊。
難不成你們楚國人就純粹只是為了打我們英格蘭人來的?
英國人自然是很難理解楚國人的一些腦回路的,他們猜的還真沒錯,楚國人準確的來說,並不是為了奪取孟買而來的,而是為了驅逐英國人而來的。
大楚帝國要的是把所有歐洲殖民者全部驅逐出印度半島,掌控印度半島的所有沿海各國殖民地,進而壟斷印度半島的所有對外貿易以及其內部市場。
至於一兩個殖民地城市,那其實都不重要……大不了回頭再重建就是了。
哪怕是重建,這花的也不是軍方的錢,人家陸軍才不會為了以後可能出現的重建費用,然後就讓自己計程車兵和土著蠻夷滿抵近廝殺,然後一棟一棟房屋的進行爭奪呢。
直接一把火燒了,簡單方便還省事!
孟買城內的大火燒了足足三天,把大半個城區都燒成了灰盡,不少英軍士兵以及他們的僕從土著兵,沒有死傷在楚軍進攻之下,而是死在了大火之下。
同時楚軍這種直接燒成,還不斷持續炮擊的作戰方式,讓無數英軍恐慌,進而引發了不小的逃亡潮,很多人開始朝著北城區退去,甚至是越過北面的城牆,直接往北方逃跑。
如此情況下,哪怕是英軍高層想要繼續堅守孟買也是不可能的了。
三天後,英格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被迫下令全面撤退,他們試圖逃回孟買以北兩百五十多公里外的蘇拉特。
而蘇拉特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半島上的第一個殖民據點,是他們經營最久的地方。
如今英國人在孟買戰敗逃亡,而海上又被大楚帝國海軍第31分艦隊進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也無法奪海路而逃,自然是隻能往北逃亡,試圖逃回蘇拉特了。
然而白振少將自然敢擺出圍三厥一的陣勢,甚至為了讓英國人放心出逃都沒有在北面部署大量兵力進行埋伏。
但是並不意味著白振少將沒有準備。
圍三厥一,就是一個陽謀,這不逃是死,而逃了其實也是個死字。
英軍這剛潰逃呢,楚軍的第七十二騎兵團的兩個騎兵哨一共五百多騎兵就追了上去!
配屬雙馬的騎兵部隊,在進行中短距離機動的時候,那速度可不是普通步兵,更不是攜帶了大量槍炮彈藥補給物資,甚至還有一大票老弱婦孺的逃亡隊伍所能相提並論的。
僅僅是兩天時間,英軍拖家帶口,北上不過四十五公里的時候,就被第七十二騎兵團給追上了。
此時英軍尚有大幾百名僱傭軍步兵,再加上數百民兵,總兵力大約一千三百多人……至於那些土著僕從兵,早就孟買了要麼死傷,要麼當了潰散當了逃兵了。
總數一千三百人規模的英軍,還要護送著一千多人的普通英國平民,其中不乏老弱婦孺。
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可能擺出楚軍的騎兵……也就是他們撤退的時候還帶著不少火炮,在遭到楚軍騎兵的時候開始列陣,把火炮給拉出來了。
要不然,恐怕剛遇上楚軍騎兵的時候,就會被楚軍騎兵給衝散了。
英軍列陣自保,對面的楚軍騎兵自然不會傻乎乎的冒著敵人的炮火,對著步兵陣列發起衝鋒……除非極端,迫不得已的情況,不然沒那個騎兵將領會這麼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