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松江商報(第1/3頁)
章節報錯
承順三十七年十二月,時值寒冬的松江城,縱然有著遍佈城市每一個角落裡的諸多蜂窩煤爐子以及大量工廠裡的蒸汽機所散發出來的龐大熱量,但是冬天的這座城市依舊寒冷無比。
時值小冰河時期的承順三十七年,冬天裡可比後世二十一世紀裡的冬天冷多了,甚至比三十多年前的明末時期還要更冷一些。
今年的長江甚至都出現了結冰的現象,十二月份裡連續兩場的寒潮南下,不僅僅讓北方諸省大幅度降溫降雪,就連松江城這個往日裡比較暖和的沿海城市也是下起了雪。
別說江南這片了,就算是更南邊的廣東地區,在過去三十幾年裡幾乎每一年都會下雪,哪怕是廣州也經常下雪。
這種情況後世人估計都想象不到……
當然了,這個小冰河時期的冷,只侷限於冬天……可不是說常年都那麼冷,實際上夏天的時候該熱的時候也非常熱。
簡單來說,小冰河時期的氣候並不是單純的冷,更多的還是極端氣候比較多,冬天太冷,夏天太熱,同時長時間乾旱和暴雨等極端氣候也非常多。
不過這些所謂的極端氣候,也只是放在宏觀條件下去看才能察覺到,實際上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往往察覺不到的。
至少承順三十七年的楚國人,其實是沒有小冰河時期這個概念的,大部分人也感受不到。
因為他們的絕大部分人的認知裡,從出生到現在,天氣基本都這樣……而作為一個在北方出生,目前已經定居松江城的孫旭更是不覺得下雪的松江城有多稀奇……
更何況只是下了點小雪而已,這點小雪剛落到地面沒多久就已經化掉了。
相對於他老家冬天時候下的鵝毛大雪,不值一提。
更何況,他是住在松江西城區北郊的獨棟住宅裡,壁爐早已經燒起了產自廣東廣寧煤田的無煙煤,屋內的室溫維持在人體可以接受的程度。
早上起床簡單梳洗換衣後,孫旭下了一樓坐在餐桌上,餐桌上已經放好了兩份已經提前熨燙好的報紙。
一份是松江府當地的松江商報,另外一份則是朝報。
松江商報這種地方的報紙是在三四年前才陸續放開限制的,早先的時候整個帝國裡只有一份報紙,那就是大楚朝報。
並且嚴禁私人辦報,也禁止地方官府自行辦報紙。
朝報由大楚帝國禮教部朝報司統一管理,設立全國版,省版,並向各省地派遣朝報官員設立各省朝報處,但是該朝報處並不屬於省巡撫衙門裡的禮教廳管轄。
而是依舊隸屬於朝報司,也就是禮教部直轄。
派出到地方上的朝報官員,也不是地方官員,而是依舊屬於禮教部編制體系內,屬於京官序列。
派遣到地方上的朝報官員們在當地採訪編寫文章內容,並交付上級進行審查。
其中朝報司直接敲定全國版內容,並把敲定的全國版內容透過公文傳遞渠道快速傳遞到各省,然後再加上各省朝報處稽核敲定的省版內容,最後彙集到一起,分發給各府進行印刷最後進行發行。
同時各省每一期省版的內容,省朝報處雖然自行稽核過後,但是依舊需要送往京畿朝報司進行備案核查,如果出現了不該有的內容,那麼該省負責朝報處的官員就會受到相應的懲處。
整個朝報的採編以及發行工作,可謂是相當的複雜。
但是報紙這東西非常敏感,羅志學對這玩意更是一直都抱著警惕的利用心理。
既想要用朝報進行朝廷政策的宣傳,讓普通民眾可以透過便捷的渠道知道朝廷的重大政策,打破橫在朝廷官方以及普通民眾之間的資訊壁壘,把地方輿論權從當地士紳讀書人的手中收到官方手中。
同時因為報紙直接面向廣大民眾,釋出的訊息會迅速的,大範圍的流傳,因此輿論影響力非常大。
如此的強力輿論工具,自然是要進行牢牢的掌握,同時也要防範官方朝報機構裡出現一些非主流人士,利用這個渠道釋出一些非主流內容。
因此羅志學敲定的朝報體系,是既用又防,一方面是大規模發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建立了非常嚴格的審查體系。
其中的全國版內容,更是不惜耗費更多的成本,犧牲報紙的時效性,利用地方採編,朝報司審查,公文分發,地方印刷這一整套流程來確保內容的正確性。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同時民眾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尤其是對地方新聞的時效性要求,也在促使著大楚帝國在朝報上進行了持續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