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水兵簡單一些,但是沒有大半年甚至一年的訓練也很難保障戰鬥力。

這維持成本貴就算了,偏偏海軍的戰艦是需要保養的……這意味著出勤率非常低。

想要在戰區確保一定的出勤率,你還得需要兩倍甚至三倍數量的戰艦……這等於是成本又得翻倍增加。

這一系列都導致了海軍這玩意,那是真的貴,普通國家根本玩不起。

饒是大楚帝國如此強悍,海軍軍費也是多到能夠讓那些土著們做夢都想不到的程度,但是想要掌控偌大的太平洋、印度洋,如今再加上一個大西洋,那也是非常的勉強。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這些年來,在造艦的時候一直都在強調降低成本,同時儘可能加強遠洋適航性,續航能力的緣故。

就是想要用更低的成本建造戰艦,同時這艘戰艦在海外部署的時候,還能夠透過大航程以及相對舒適的適航性,讓戰艦進行作戰部署的時候,持久時間更長,活動範圍更大,由此增加作戰效能,以此減少海外部署戰艦的數量以及人員,降低整體的海外部署成本。

為了控制成本,海軍那邊甚至都把戰艦傳統的三大要素:火力、機動、防護都給捨棄了……

火力嘛,是個線膛炮就行,反正只要是線膛炮打土著都夠用。

機動嘛……有個能跑十四節左右的蒸汽機就行,反正蒸汽機動力面對土著的純風帆動力都有巨大的優勢,至於跑的更快一些根本沒必要!

防護嘛,隨便弄點鋼板上去就行了,反正對面的土著滑膛炮發射的圓球實心炮彈也打不穿。

大楚帝國海軍連戰艦三大要素都不要了……一門心思想要降低成本!

以至於搞出來的很多新戰艦,以原時空角度去看都是一些不倫不類的東西。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最新的‘懷慶級巡洋艦’……掛著最新式巡洋艦的名頭,但是實際戰鬥力能被上一代的大同級巡洋艦吊打!

然而海軍高層對此卻是非常的滿意……因為這玩意便宜啊。

海軍造大同級一開始是覺得各種好,火力,防護,機動都效能爆表,只是伴隨而來的六十多萬的造價,而且還在持續漲價的時候,海軍就頂不住了!

海軍高層一番角逐後,原定建造至少兩打二十四艘的大同級巡洋艦,僅僅是下單了八艘之後就被取消了後續訂單,並換成了新巡洋艦的訂單。

新的巡洋艦訂單,海軍只有一個要求:便宜,能搞多便宜就搞多便宜……不然海軍實在無法維持六百艘遠洋戰艦的規模了。

於是乎,艦政部那群設計師們一番琢磨後,搞了個大同級跳水版出來……

最大航速從十八節一下子給降低到十五節,只比護衛艦快一節而已。

航速大滑坡的同時,動力系統的價格一下子就砍掉了半數。

這年頭每增加一節航速,需要的錢都是海量的,航速要求已經降低,動力成本一下子就能減少好幾成。

艦炮直接拋棄了江南武器公司新研發的150毫米30倍後裝線膛炮,繼續用現有的150毫米25倍後裝線膛炮。

艦炮不用新式艦炮不說,而且還數量縮水,從八門減少到了六門。

不僅僅砍主炮,副炮也砍……七十五毫米的副炮海軍感覺也沒啥卵子用,高不成低不就的,價格還貴,所以乾脆換成了五十五毫米單管速射炮(炮架直接固定船體,硬抗後坐力的那種所謂速射炮,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很流行),再弄了點兩廣武器公司生產的三十五毫米多管轉輪速射炮。

這火力系統價格不敢說直接少一半成的水準,但是至少也減少了三成以上。

防護就更不用提了,大楚帝國海軍發現甭管啥裝甲,基本都沒啥實戰用處。

因為土著的海軍或岸防炮,根本就打不到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

就這樣還要啥裝甲帶啊,直接來個鋼板船殼,然後再弄點煤炭艙就完事了。

而且這可不是後世的什麼穹甲巡洋艦……中間可沒有凸起的穹甲,這玩意純粹就一鋼板船殼再加上一層煤炭艙,正兒八經的無防護巡洋艦。

動力,火力,防護都來了史詩級大削弱,甚至船體建造的時候都引入大量的民用船隻工藝,材料用以節省成本。

不客氣的說,這玩意也就那些後裝艦炮貴一點,其他的都是便宜貨或者縮水貨。

相對於大同級而言,這已經不是縮水那麼簡單,而是跳水了……

最後這所謂的最新一代的懷慶級巡洋艦,價格也是大跳水,不要百萬,也不用大同級的六十幾萬,只要區區四十二萬楚元,你就能擁有一艘滿載三千噸,能滿世界跑,吊打全球土著的巡洋艦!

這個價格,讓隔壁只有一千六百多噸,本身就主打廉價打雜,不過造價依舊超過三十萬的慶陽級護衛艦都得淚奔:大哥,你是不是挑錯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