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楚帝國進行海外擴張,純粹是為了緩解人口壓力……

讓帝國高層稍微心安的是,經過了十年代以及二十年代初的人口出生率超高峰後,進入二十年代後期,再到現在的三十年代後大楚帝國裡的人口出生率終於沒有百分之四十以上那麼瘋狂,而是逐漸迴歸理性,目前已經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多。

但是因為醫療水平的提升,平均壽命的提升,人口死亡率逐年降低,如此也導致了人口總量依舊在快速增長。

承順十年代,很多夫妻都會養育三四個甚至五六個孩子的……主要是進入十年代後,帝國幾乎結束了所有的國內戰爭,國內的各種土司,地主武裝等也被清剿完畢,國內進入高度穩定和平時期,同時隨著農業水利等建設發展,工商業的持續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提升,由此導致了十年代的時候,帝國的生育率非常高。

當然,那個時候很多夫婦其實也沒指望過生下的所有孩子都能活到成年……農業時期裡孩子夭折率非常高的,哪怕有七八個孩子,但是到最後通常也就只有半數左右能夠活到成年。

但是,人們低估了大楚帝國發展衛生醫療事業的決心。

然後廣大的年輕父母們就發現:預料中的高夭折率沒有到來,生下的孩子,大多都能順利成長……然後就悲催的發現養起來太難了。

再加上大楚帝國逐漸推廣教育,雖然上小學也不用多少錢,但是總歸也是要花錢的,這孩子一多,光是上個普惠性的小學都得不少錢。

同時人們在環境穩定後,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希望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上個初中啊什麼的……而這更花錢了。

很多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都好幾個兄弟姐妹,其中絕大部分人都因為兄弟姐妹太多,而導致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甚至連吃飯都吃不飽,逢年過節裡有雞腿可以吃,一群兄弟姐妹都眼巴巴的盯著那對雞腿!

這種記憶哪怕是在他們成年後,依舊深刻的停留在他們的腦海裡!

因此很多人長大成年,到了婚育年齡後為了不讓孩子像自己當年那樣受苦,往往不會和父輩那樣固執的非要生五六個乃至更多,而是選擇少生幾個,進而集中資源更好的培養孩子……

在大楚帝國讀書還是很貴的……普通家庭哪怕不奢望讓孩子上大學,但是至少也會想著讓孩子上個初中,這有了中學學歷後才能夠找到比較體面的工作啊。

只上個普惠性的小學,那也只能進工廠的流水線當普通工人了。

這些觀念上的轉變,導致進入二十年代後期以後,大楚帝國的新一代年輕人在生育上比較剋制,這也直接導致了出生率有所下降。

當然,這並不是說總人口下降了,實際上總人口依舊每年都在增長,而且增長幅度依舊不小。

只是現在增長幅度沒有以前那麼誇張而已……

龐大的人口,尤其是比較大的人口增速,這讓大楚帝國的高層們一度非常擔憂,最終引發了整個帝國支援的大規模海外擴張移民行為。

帝國高層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國內耕地不夠,養不起這麼多人口,那就搶國外的土地,把民眾移民到海外去。

所以二十幾年裡,得益於大噸位的機帆船出現,航運成本大幅度下降後,大楚帝國在承順二十年後開始,每年都朝著海外各地移民了大量的人口,而現在的移民數量依舊逐年增加,數量非常龐大。

承順三十五年裡,至少有超過四百萬人口透過官方移民或貸款移民,自費移民等渠道前往海外各地謀生,主要集中在北美以及南洋地區,此外印度以及非洲也成為了移民新選項。

這可是一年四百萬呢,而且還是官方統計資料,還有一些沒有被納入統計資料的非常規移民。

大楚帝國的海外移民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僅僅是北美地區,如今人口數量就超過了千萬,並且每年還在快速增加當中。

哪怕是後面新開發的非洲南非地區,如今的人口數量也已經突破百萬之巨……主要是南非發現金礦後,大量人口短時間內湧入……這些奔著黃金去的人發現,非洲的土地也蠻不錯的,而當地官府為了吸引移民落戶,免費分地那都是最基本的政策,還有其他各種補貼船票,補貼生產農具,免除前期的農業稅等等措施。

在這年頭裡,一個在大楚帝國本土沒啥技能也沒啥文化的普通年輕人,在本土基本處於社會最底層只能掙扎求生。

但是隻要你一咬牙去海外,以南非地區為例子,只要你敢去稍微內陸一些的地方,當地殖民官府都不是定量給你分地……人家是給你一匹馬,規定時間裡你能圈多少土地那都是你的……一個銅板都不要,而且還給你提供貸款,讓你採購開發農場所必須的耕馬,糧種這些基本生產工具。

換句話說,哪怕你在本土啥也不是,但是隻要敢去非洲那些地方,你分分鐘就能變成擁有數十甚至數百畝土地,如果是一家子移民國人,按照人頭分地,分分鐘就能擁有數百甚至幾千畝土地。

當然了,在那種破地方,你也請不到人給你種地就是了,只能自己和家人耕種,不過使用馬耕種地的話,人均耕種面積也很可觀的。

不要說什麼使用當地土著,免費還不要錢之類的,這是不可能的,法律不允許。

大楚帝國正式設立行政機構的海外領地,採取和帝國本土各省一樣的法律標準,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海外領地和本土沒啥區別,本土禁止奴隸,這些帝國海外領地同樣也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