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

輕啊!

這玩意是目前為止,大楚帝國裡第一種,也是僅有的一種可以真正伴隨步兵進行機動作戰,隨時能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後裝線膛炮。

該炮口徑為七十毫米,身管很短,只有區區八倍,但是相對應的也帶來了超輕的重量,全炮重量不過兩百多公斤而已,而且因為從一開始的設計定位就是伴隨步兵作戰,並且考慮到複雜地形的機動問題。

所以這款火炮自然可以進行拆裝,拆裝後可以用托馬馱著走,特殊情況下都可以人力扛著走……畢竟拆分後,零部件也就幾十公斤重而已。

但是輕不意味著威力小!

這玩意發射的炮彈其實還蠻大個的,彈重甚至不比75毫米山炮的炮彈輕,這意味著兩者的威力其實差不多。

同時該炮擁有廣泛的左右高低射界,曲射最大角度可以達到七十五度……這意味著這種火炮可以打出大麴線,攻擊掩體後方的敵人。這主要是為了取代前裝滑膛11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的作用。

在楚軍裡,前裝滑膛的115毫米輕型榴彈炮,實際上就是一個小號的臼炮,戰術定位有點類似原時空後世的迫擊炮,當然了……發射的還是傳統的圓球形榴彈,威力遠遠不如後世的迫擊炮,此外精度也不咋地。

對於楚軍而言,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是用來取代前裝滑膛炮時代裡的六十五毫米野戰炮以及115毫米輕型榴彈炮的,成為營團級的主力支援火炮。

因為重量輕機動方便,威力還挺大的,而且因為有膛線的緣故,精度也不是前裝滑膛炮可以相提並論的,射程方面因為身管比較短,比最初陸軍要求的兩千五百米差了不少,只有兩千兩百米。

但是兩千兩百米也很充分了……畢竟實戰中楚軍要對付的土著軍隊,他們連正兒八經的野戰火炮都沒有多少,就算有一般也就幾百米有效射程。

楚軍以前用一千多米有效射程的前裝滑膛炮都能獲得巨大的優勢,更別說現在射程基本都在兩千米有效射程的後裝線膛火炮了。

這款火炮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前線部隊的廣泛好評,當年就參加了緬甸地區的一系列戰事,表現非常出色。

再加上這玩意技術含量也一般,生產工藝也不復雜……畢竟短身管火炮嘛,其核心零部件也就是炮管的生產難度,對比那些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的炮管來說,生產難度要低很多,相對應的成本也低很多。

諸多有利條件下,陸軍方面開始大規模採購這種步兵炮……同時因為這種火炮的生產挺簡單的,江南武器公司正式投產後,產量非常大。

同時又在陸軍的干預下,江南武器公司還把這種火炮技術授權給了其他四家武器公司,讓其他四家武器公司也能根據授權進行生產……當然了,專利費不能少給。

不僅僅這種火炮如其,實際上十八型步槍以及河北75毫米野戰炮,湖廣75毫米山炮都是進行了授權,國內的五大武器公司都能根據專利進行生產,只不過能生產不代表能賺錢……畢竟這專利授權費可不低,基本能夠佔據利潤的一大半。

大楚帝國的這種模式,主要還是為了整合五大武器公司的產量,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主力裝備被其中一家武器公司中標後,其他武器公司陷入停工破產的困局。

比如70毫米山炮,這玩意是要全面取代以往的65毫米野戰炮以及115毫米輕型榴彈炮的,其裝備規模將會非常的龐大。

這也意味著以往生產65毫米野戰炮和115毫米輕型榴彈炮的工廠,將會失去了往日的訂單……如何安排這些工廠進行轉產,維持這些兵工廠不破產,保證帝國國防工業的良性競爭也是軍方需要考慮的事情。

所以,目前五大武器公司其實都能生產70毫米步兵炮,只是錢基本都被江南武器公司賺走了而已。

其他武器公司的相應工廠,獲得了生產訂單,維持了生產,勉強能吊住一口氣等待來日翻盤的機會。

而軍方則是獲得了龐大的70毫米步兵炮的產量。

光是承順三十四年,量產當年,大楚帝國五大武器公司,就生產了足足三百門這種步兵炮,三十五年裡又生產五百門之多。

之所以產量這麼高,是因為需求量太大,陸軍方面想要在五年內就完成所有正規軍的換裝。

而全面換裝的話,至少需要兩千門。

楚軍裝備的火炮也不僅僅是70毫米步兵炮,還有75毫米野戰炮,75毫米山炮以及口徑更大的120毫米野戰炮,120毫米輕型榴彈炮這些火炮。

只不過相對來說,大口徑火炮其實需求還沒那麼迫切,甚至75毫米火炮的需求也沒那麼迫切。

畢竟對手太渣……對付那些海外土著軍隊,主要不是那些大規模的攻堅作戰,不用這些中高階的火炮,只用70毫米步兵炮其實都已經很充分了。

這也是楚軍為什麼迫切的裝備70毫米步兵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