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全部加起來一億多人口呢。

這人口數量可比印度半島多了很多,此外歐洲地區的消費能力也比印度半島更強……印度半島雖然也有上億人口。

只不過最近十年當地的土著王公們太好戰了,三天兩頭就打仗,頻繁的戰爭自然會導致當地人口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當地估計已經沒有一億人口了。

暫且按照一億人口來說,問題是印度玩的是種姓制度,裡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沒啥消費能力的底層……不是說賤民,其實印度那邊的賤民數量佔比並不大。

印度在種姓制度是非常特殊的,它並不是絕大部分社會里的金字塔結構,而是橢圓形結構……婆羅門以及剎帝利佔據極小一部分人口,吠舍一小部分、首陀羅則是人口最多的,佔據了絕大部分人口,再過來則是佔比大概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賤民階層。

由此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橢圓形社會結構。

為什麼說它非常穩定?

因為除了賤民外,其他幾個階層的人都能往下壓榨,哪怕是佔據人口數量最多的,同時窮困的首陀羅們,他們也能壓榨賤民們……獲得對比的幸福感。

而過的最差的賤民,則是因為人口少,也沒掌握任何生產資料或能力而無法反抗!

這是一個除了賤民,所有人都很開心,但是賤民又無法反抗的社會結構……非常的穩固。

嗯,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和美國的橢圓形社會結構差不多?

沒錯,這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東西……

不提這些,但是整體來說,印度地區的人口消費能力對比歐洲而言,是要差得多……

因此拿下整個歐洲市場進行充分開發,也一直讓帝國的商人們念念不忘……套用一句老話說就是,每一個歐洲人買上一楚元的商品,那就是一億多楚元啊!

每當想到這句話,楚國的那些商人們都是忍不住流口水……

這也是這一次的國際貿易經濟會議之後,羅志學收到了國內工商界的諸多建議,建立帝國儘早進軍歐洲,以便更加深入的開拓歐洲市場,為國內工業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提升國內經濟水平,提升民眾收入。

這表面裡說的是堂而皇之,左一個就業崗位,有一個民眾收入。

但是羅志學很清楚,有資格向帝國高層提出建議的人,可沒一個普通工人……估計也沒幾個人真正的關心國內普通工人的死活。

作為一個擁有後世靈魂,經歷過資訊大爆炸,清楚的知道資本尿性的羅志學可太瞭解他們了……不就是想要賺更多錢嘛!

為了錢發動戰爭,這種事稀疏平常,在原時空如此,而在大楚帝國裡則是更常見。

羅志學對他們的做法也沒有表示什麼異議,並且羅志學也知道,這些人說的諸多理由也是真的理由。

畢竟這海外出口增加了,那麼的確是能夠為國內本土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提升民眾的收入,最終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進一步開拓歐洲市場,帝國的官僚以及資本階層和中低層的普通民眾,利益是一致的。

雖然最終利益分配的時候,大部分利益會被官僚以及資本階層拿走,只有小部分才會落到中低層的頭上。

但是怎麼說呢,有總比沒有好不是!

而在這種能夠融合幾乎所有群體利益的事情,在羅志學看來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是需要大力支援的。

因此在會議結束後沒幾天,羅志學就召見了相關行政機構的人員,商討深度開發歐洲市場所能夠帶來的收益到底有多大。

親自下場到歐洲賣貨,和目前的這種批發銷售模式,對帝國的工商業到底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而工商部門給出的回答是,如果帝國親自把控歐洲各國的貿易,把貨物直接賣到各國港口城市,再扶持當地多樣性的代理人,那麼歐洲地區的出貨量至少能夠增加五倍以上!

工商部門給出的五倍出貨量……如此樂觀的估計讓好多人都坐不住了。

緊接著國內不少的行業協會聽聞帝國高層正在商討歐洲市場開發事宜後,一個個都是踴躍表現,透過各種渠道向帝國高層傳遞了一個可謂是破天荒的好資訊:對帝國只要幹,軍費我們包了!

茶葉協會再一次明確表態,一旦帝國進軍歐洲,深度開發當地市場,茶葉協會願意捐助五百萬楚元軍費……全部現金捐助,絕不打折!

很快瓷器協會也跟著湊熱鬧,他們協會內的各家企業願意湊集一百萬楚元善款,用於海外駐軍的生活條件改善。

而真正的狗大戶,紡織產業委員會倒是沒有統一表態,但是期內的諸多大型紡織企業都陸續表示,願意捐款……這匯總起來可比其他的小協會多多了,最少也能有個八百萬楚元的捐款。

最後羅志學一算……尼瑪,這各行各業對進軍歐洲的熱情實在太大了,光是要給的捐款就有兩千三百萬楚元之巨。

這看的軍方的一票將領們目瞪口呆,然後就盯著這些所謂的捐款走不動道了……

兩千三百萬楚元呢,這都夠軍方購買多少新裝備了……至於打仗開支……軍方將領們雖然天天喊著打仗貴,但實際上所謂的進軍歐洲,在軍事上花費不會有多少的。

依靠海軍的強悍實力,不用花幾個錢就能夠控制住非洲西海岸的航線,然後在歐洲搞個港口就行了……連軍隊其實都不用從其他地方調,直接動用非洲駐軍,主要南非地區的駐軍就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