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門彙報上來的資料讓羅志學還是比較滿意的,根據稅務部海關總局的統計,今年前兩個季度的出口情況表現優異。

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出口商品,比如絲綢、茶葉、瓷器、布匹、武器、民用鐵製品(農具,廚具,五金工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此外其他一些特產類商品出口也挺不錯的,比如香料的出口一直都挺高的……大楚帝國控制了馬來半島後就成為了香料出口國了,而在後續控制了香料群島,乃至整個東南亞後。

幾乎全世界的香料供應都被掌控在大楚帝國的手中……而且大楚帝國不僅僅在這些地方生產香料,而且透過引進、培育等方式,在國內不少地方都推廣種植各種香料,這其實主要是為了滿足內部需求,但是產量多了順帶也可以出口。

最後糖類也是最近幾年成為了大楚帝國出口的主要商品,食用糖這東西在農業時代裡,一向來都是屬於大宗高價商品的類別。

大楚帝國為了滿足國內食用糖的需求,在很多地方地區,尤其兩廣地區裡大規模推廣種植甘蔗,並採用機械裝置進行製糖,後來又在各地海外領地大規模搞甘蔗種植園,獲得了大量的食用糖來源。

食用糖產量在最近三十年來,以一個非常高的速度持續增加,這些食用糖除了滿足國內需求外,也大量出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的商品出口幾乎清一色的工業產品……香料和茶葉算是個例外。

不過就算是茶葉,如今大楚帝國更多在海外推廣的也是茶磚為主……主要是茶磚這玩意使用機械加工,方便大規模生產,並且更耐儲存,適合長距離運輸。

至於紅茶,綠茶那些……密封措施不太靠譜的當代裡,紅茶還好一些,幾個月運輸時間勉強還行……但是綠茶就不行了,這玩意非常不適合海上運輸,很容易發黴變質。

所以大楚帝國出口茶葉,除了很近的扶桑等地方外,在其他地方的茶葉出口很少有綠茶……但綠茶這玩意並不是說沒有在海上運輸的,實際上依舊很多,只不過基本都是運往大楚帝國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比如美洲。

每年都有大量的專門運輸茶葉的快速飛剪船,飛奔在太平洋上,為的就是快速把綠茶,紅茶這種茶葉以最快的速度運輸到美洲……沒辦法,楚國人自己很多都是習慣喝綠茶或紅茶的,既然有市場需求,自然就會有商人專門搞這個。

至於土著嘛……說實話,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地區的土著們,印度和西亞等地區人習慣喝茶磚……這是過去幾百年形成的一些習慣,再有最近三十年大楚帝國的茶葉商人們強行推動茶磚的結果。

至於歐洲人,暫時還沒什麼大規模喝茶的習慣,不是沒有,而是現在喝茶的人還太少,大楚帝國的茶葉代理商人,主要在歐洲推廣銷售茶葉的荷蘭商人不太行……楚國本土的茶葉協會,已經好幾次遊說帝國高層,說是歐洲蠻夷各種不服王化,希望帝國王師早日殺到歐洲,為當地土著帶去皇恩雨露云云!

嗯,對於大楚帝國茶葉商人而言,歐洲是最後一片還沒有攻克的市場……這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啊!

娘希匹的,那些賣布的都把布匹買到歐洲去了,為啥我的茶葉沒人要?這就很不合理,大楚帝國的茶葉商人們,覺得有必要用槍炮改變一下歐洲那邊的土著們生活習慣:這茶葉,你喝得喝,不喝他媽也得喝……要不然就是看不起我,看不起我大楚帝國,更看不起我帝國百萬雄獅!

這也是大楚帝國當代茶葉國際貿易的一大特色:主打的就是一個強買強賣!

大楚帝國的好些商品出口,其實都不怎麼走尋常路……

賣布的那群人,喜歡玩低價傾銷,把人家手工作坊擠破產,摧毀當地手工布匹產業後再高價銷售……這看似溫和,但那是真正的吃人不吐骨頭的那種。

賣武器的那群人,喜歡挑撥戰爭,去到哪裡哪裡就會爆發戰爭……妥妥的戰爭販子。

而賣茶葉的那群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因為這些茶葉商人特別喜歡強買強賣……

沒辦法,並不是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喝茶習慣的,人家本來不喝茶的,你這茶葉運輸過去也沒人要啊。

雖然消費習慣能培養,那也是動不動幾十年的事……楚國的茶葉商人們可等不了這麼久,他們往往採用更加乾脆的辦法:用其他商品捆綁銷售,或者乾脆拿著槍炮逼著當地的權貴商人們採購茶葉,如果當地權貴商人們不想讓錢都砸在手裡,就得在當地玩命推銷茶葉……這一來二去喝茶習慣也就差不多成了。

反正他們之前在東南亞還有印度都是這麼幹的……如果楚國大軍殺到了歐洲,他們也不介意在歐洲這麼幹。

荷蘭人還有英國人等幾個國家的商人們,推廣茶葉速度太慢了……楚國的茶葉商人們已經等不及的想要親自上陣進行茶葉大推廣了。

為此,大楚帝國茶葉協會,數次向帝國高層陳述開拓歐洲市場的重要性,並且拍著胸脯承諾,帝國一旦出征歐洲,他們茶葉協會內的數千家茶葉企業會員以及無數茶農會員,將會踴躍捐資……多了不敢說,但是幾百的捐款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得益於大楚帝國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們的大力開拓,大楚帝國的商品出口一直以來都是保持著比較高的增速。

這兩年因為在西亞地區,尤其是奧斯曼帝國以及波斯王朝那邊的市場開拓的比較成功,因此增速要更大一些。

大楚帝國其實和奧斯曼帝國、波斯王朝的關係之前都還挺不錯的,尤其是早些年大楚帝國剛涉足印度洋的時候,為了開拓西亞當地的市場,走的算是比較柔和的路線,主要找到了奧斯曼帝國以及波斯那邊,給他們提供了不少軍事上的扶持。

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可是西亞歐洲地區裡第一個大批次裝備燧發槍的軍隊,他們的燧發槍就是大楚帝國所提供的。

作為交換,奧斯曼帝國當時准許大楚帝國的商品登陸進駐埃及,透過埃及地中海渠道販賣到奧斯曼帝國以及歐洲地區。

波斯王朝那邊也差不多,大楚帝國以武器開道,當年出售了兩萬多條燧發槍給波斯帝國,最後獲得了在當地的貿易權。

後來關係逐步加深,持續的武器貿易,再加上當地的楚國買辦集團實力越來越大,又促成了奧斯曼帝國對大楚帝國佔領半島阿曼地區的默許。

去年,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協議,正式租借伊拉克地區巴士拉港附近的科威特,同時又租借了埃及地區裡的阿特奎地區

租界的這兩個地方,其實採用的都是比較正常的方式,是獲得了奧斯曼帝國方面准許的。

人家奧斯曼帝國為什麼同意啊,自然是他們自身也有著求帝國的地方……他們想要讓帝國派遣一定的技術人員,出售給他們一定的裝置,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兵工廠,用來生產燧發槍和前裝滑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