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絲綢、茶葉保護法(第2/3頁)
章節報錯
從印度進口的棉花,在松江的到岸價比松江地方當地自產棉花還便宜……
所以,現在江南地方都沒人大規模種棉花了,基本上除了種主糧外,就是種桑樹或其他經濟農作物……
順帶一提,大楚帝國從來沒有在國外其他地方推廣過種桑養蠶技術,倒不是那些資本家們不想,而是被國內養蠶行業強烈抵抗……為此還引發了不少的風波。
最終官方正式出臺了絲綢相關技術的出口禁令,包括桑樹種植、蠶種外流、蠶養殖技術、絲綢紡織技術等一系列相關技術的保護法令。
也禁止國內企業從國外進口蠶繭、生絲、絲綢等。
基本上……在絲綢行業相關上,只允許出口絲綢成品,其他的絲綢相關的貿易往來都不允許,也不准許國內企業在海外土著國家推廣種桑養蠶。
這就是承順二十六年正式推出的“絲綢保護法”。
這是國內官方為了保護國內蠶農所作出的保護……事關數千萬蠶農的口袋問題,哪怕看似不合理的做法,也會變得合法合理!
帝國鼓勵允許大規模進口棉花,但是卻不允許大規模進口蠶繭,生絲,絲綢!
畢竟這玩意是兩碼事……棉花是大眾消費品,同時機制布匹也是大宗出口貨物,進口棉花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也會加工成棉布再出口。
但是絲綢不一樣,這玩意是奢飾品。
再者,隨著帝國經濟發展,國內生產的絲綢絕大部分都是內部消化了,出口的其實不多……當然,這也和國外對絲綢這種奢侈品的消費能力不咋地有關。
整個歐洲的絲綢消費能力,還不如松江府裡的西城區一個區呢!
出口少,大部分都是內部消化了,但是絲綢也不是什麼生活必需品,這玩意屬於奢侈品,不需要透過大規模進口蠶繭、生絲來壓低絲綢價格,然後滿足民眾所需!
大楚帝國官方,可沒有什麼覺悟要讓民眾們穿上便宜實惠的絲綢……
大楚帝國官方寧願讓絲綢的價格保持在一個高價位,進而保護國內數千萬級蠶農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會出臺‘絲綢保護法’這麼奇葩的法律……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保護國內蠶農的利益而已。
不僅僅有絲綢保護法,還有類似的茶葉保護法……過程差不多,前些年有些人發現印度那邊有些特別適合種植茶葉,就想跑過去搞茶葉種植園,然後訊息傳回國內,就引起了茶葉行業的強烈抗議……最後帝國搞了個茶葉保護法,禁制國內企業在國外推廣種植茶葉,也禁制茶葉進口……
國內多少地方都指望著靠茶葉這種經濟農作物發展地方經濟,同時靠著茶葉加工來發展當地工業呢,比如王圖昔年任職的河源府,茶葉經濟可是當地一大經濟支柱。
雖然王圖已經從河源府調離,在廣州城裡任職廣東參議一職,但是依舊強烈反對茶葉海外推廣以及進口。
開什麼國際玩笑,他就是在河源搞茶葉經濟這才獲得了足夠多的政績,進而走上三品高官行列的。
你搞茶葉進口,摧毀當地茶葉經濟,這是打人家王圖的臉面!
而類似王圖這樣力挺茶葉保護法案的地方官員可是數不勝數,尤其是在廣東,福建,浙江,雲南這幾個重要的茶葉產地,那更是反海外茶葉的核心省份。
最終,茶葉保護法就正式出臺成為了法律。
————
在經濟農作物上,大楚帝國也不是什麼都傾向於進口的,而是出於利益和利益之間的博弈……棉花也差不多,有支援棉花進口的,自然也就有反對棉花進口的,只不過目前國內支援棉花進口的聲音佔據主流而已。
棉紡工業是力挺棉花進口的,因為這樣他們才有廉價優質的棉花可用。
同時國內大量關注糧食安全的官員以及農業專家們,也普遍支援棉花進口……因為在他們看來,棉花如果不進口,那麼以國內的龐大棉花需求就會迅速拉高棉花價格,到時候大家都去種棉花了,而不是種植糧食了。
就和早些年的江南地區一樣,隨著紡織業的興起,一度出現了棉花吃人的現象,最後棉花大規模進口,棉花價格回落,同時官府加大了糧食種植的監管以及扶持,這才扭轉了局面。
因此,現在國內很多官員以及農業專家們,對那些能夠影響到國內糧食種植,影響國內糧食安全的經濟農作物,都是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這也導致了國內種植棉花的收益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到現在,除了專門的大規模種植棉花為生的棉農外,普通農民家庭,其實已經不怎麼種植棉花了……小打小鬧種植棉花再紡紗的話,還不如多種點果蔬花生之類的東西拿去賣,然後再購買棉紗織布呢。
這土地,也是有成本的,人家農民也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