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地多,資源豐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不說的別的,靠著一個新加坡人家做一做港口貿易生意都能活的很滋潤。

面對這種困局,安廬地區在這幾年也是探索了諸多不同的發展途徑。

比如重點佈局安廬的新省城合肥的工業發展,透過承接應天府以及江南地區的一些工業轉移來發展當地。

應天府以及江南地區的工業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這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在當地的一些企業成本上漲,而安廬地區本身就是勞動力輸出省份,當地用工便宜,並且安廬本身也是一個大市場,就近在當地設立工廠的話,對於企業而言也能夠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這也讓安廬地區最近幾年的工業發展有所增速。

不過羅志學最關注的並不是安廬巡撫衙門,圍繞合肥打造新興工業城市的路子。

這種所謂的新興工業城市,重點城市戰略在大楚帝國裡已經太多了……幾乎每一個省都會想方設法發展工業,為此不惜透過搬遷省城,重點扶持一個城市等等。

在鐵路時代到來後,過去十幾年裡為了經濟發展而搬遷省城的省份,可不在少數……安廬可不是唯一的一個。

東北遼東,省城從遼陽遷移到了瀋陽、遼北的省城從吉林遷移到了長春,黑水的生產從雙江城遷移到濱江(哈爾濱),高麗半島的東海省也從北部平壤遷移到了更南邊的漢城。

江北的省城則是從淮安遷移到了徐州。

河南省府從開封遷鄭州。

這種情況在大楚帝國裡不算特殊,甚至都算得上普遍……這說的還是省城,如果是府城以及縣城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少府縣在開通鐵路線的時候,因為原先的府城或縣城遠離鐵路線,鐵路總公司也不肯遷就,或者是其他發展因素的緣故,都搬遷過府城或縣城。

安廬地區換個省會,在當代的大楚帝國裡稀疏平常,甚至後續有必要的時候,也不是不可以再換一個……

透過換省城的方式,用鐵路進行更好的發展,這很正常。

對於安廬省而言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最近這些年安廬地區的主要工業產值增加了不少,其中合肥的貢獻值是非常大的。

可見搬遷省會,並重點扶持合肥的發展方式效果還是有!

但還是那句話……帝國不止安廬一個省,這麼做的也不僅僅只有安廬,實際上大部分省份都這麼幹,而且乾的比安廬還更好。

如此一對比之下,發展的還算不錯的合肥在羅志學看來其實也就那樣了。

他甚至翻看了一遍合肥當地的企業名單……愣是沒找出來一家自己熟悉的大企業的名字,這說明了合肥這麼多年的發展,依舊沒能培育出來一傢俱備全國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如今的安廬地區裡,規模最大,產值最大的企業,依舊是淮南礦務公司,其次是銅陵礦務公司……前者挖煤的,後者挖銅鍊銅的!

還別說,人家這兩家礦務企業搞的挺好的,淮南礦務公司乃是帝國目前在長江流域地區裡,最大的煤礦開採企業,不僅僅在淮南有大型煤礦,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的煤礦。

銅陵礦務公司名字雖然不起眼,但實際上卻是帝國早中期裡最重要的銅礦生產企業,其銅產量在承順二十年的時候,足足佔據了全國銅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三,不過近些年可就大幅度下降了。

其龐大的銅產量,不僅僅用來鑄造數量龐大的銅幣,更用來鑄造各種青銅火炮。

哪怕到了現在隨著各地的銅礦陸續被發現並開採,銅陵礦務公司的銅礦產量已經無法佔據這麼大的全國產量比例了,但是依舊不可小看……

正是靠著這兩家龐大的礦務企業,以及所帶動的關聯產業,安廬地區的工業產值才沒那麼難看……,勉強保證了帝國諸多省份裡中游的位置,要不然,分分鐘淪為下游。

再不努力,都要被南邊的廣西給趕超了……人家廣西在帝國早期階段,都還在忙著清剿各種亂七八糟的土司,哪有什麼時間和精力發展經濟啊……為了清剿土司,彈壓動盪,帝國早年甚至都把廣西的省會,從北邊的桂林遷移到南邊的南寧去……不為別的,就為了更好,更近的打擊各種土司力量。

打擊完了各種土司後,這才開始搞經濟發展……發展速度也是中規中矩,談不上多好,但是也算不上多差……然而就是這麼默默無聞的一路發展,不聲不響就把經濟總量提升到了帝國諸多省份裡的中游水準,和安廬地區都差不多了。

這安廬好歹也是位於帝國腹地,長江兩岸,隔壁就是京畿重地應天府呢,結果經濟總量卻是被傳統意義上的南荒地區廣西給即將趕超了……

別看人家在西南邊荒地帶,但是最近這些年經濟發展的其實很不錯,穩紮穩打。

早些年廣西巡撫地區的工業發展其實也不咋地,各種小打小鬧,搞一搞各種亂七八糟的輕工業,小機械產業什麼的,也沒啥大企業,工業產品以對內銷售為主。

但是人家也有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地理環境很適合甘蔗生長嗎,由此發展出來了很不錯的製糖糖工業。

而糖這東西,在古代就不說了,哪怕是在近代時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宗貨物,價格也不便宜,這種植甘蔗以及製糖都是很賺錢的行當。

廣西巡撫那邊下了狠心搞製糖工業以及甘蔗種植業,如今那邊有著全國最大的製糖工廠,嗯,第二和第三名也在人家那邊……目前的廣西乃是帝國裡最重要的食用糖種植、加工基地。

依託甘蔗種植以及製糖工業,廣西經濟發展迅速抬頭,並關聯發展了一系列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