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 曼谷的惡性競爭(第2/3頁)
章節報錯
陸軍對甲等騎兵師的要求就是:能夠獨自快速奔襲一百五十公里,然後對敵軍目標發起進攻!
之所以為什麼是一百五十公里……那是因為楚軍目前在實戰中發現,當部隊脫離港口、火車站這些交通運輸節點後。
部隊依靠自身的後勤部隊,採用馬車運輸方式維持補給,這個補給極限是在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這個一百五十公里,還得是平坦地形,有一定道路的情況下。
如果是複雜地形,交通不便,那麼這個距離還要再往下降低。
一旦補給線超過這個距離的話,那麼一線部隊自身的後勤部隊就不夠用了,只能依靠後方組織更多的專業輜重部隊,或者乾脆徵召民夫來運輸補給了。
所以這才有一百五十公里奔襲距離的標準!
戰爭這東西,其實很多看似普通的資料,那都是實戰中得出的總結,並不是拍腦袋而來的。
甲等騎兵師的奔襲距離一百五十公里就是如此。
而承擔這種奔襲任務的甲等騎兵師,其實也和傳統騎兵部隊也沒啥關係了,這都拉著火炮,帶著一大票輜重上戰場了。
而且甲等騎兵師,其實大部分作戰也不是在馬背上衝鋒,而是快速機動到目標後,下馬步戰……畢竟前方是敵人的城池或陣地,你總不能騎著馬衝上去砍城牆不是!
如此的大楚帝國甲等騎兵師,用更準確的軍事術語來說,應該是:快速機動部隊!
這也是為什麼甲等騎兵師這麼耗錢的緣故……為了那個一百五十公里的快速奔襲,且保持獨立作戰乃至攻堅作戰的能力,而且還得維持一定的補給自持能力……這所需要的馬匹太多。
然而乙等騎兵師的話,這就沒那麼多要求了,乙等騎兵師基本都是單人單馬,也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更沒有什麼長途奔襲能力,其實這種乙等騎兵師,才是更符合近代騎兵部隊的定義。
但是在廣闊,人煙稀少的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這種乙等騎兵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畢竟活動範圍非常有限,也不具備長距離獨立作戰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裡的獨立騎兵部隊,普遍是甲等騎兵師的緣故。
不過這種特殊情況也只侷限在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如果是在南洋地區的話,則是沒這種情況了。
實際上,楚軍在南洋地區裡,連獨立騎兵部隊都沒有配屬,只有各步兵師裡的師屬騎兵部隊。
畢竟地形和環境不一樣,對兵種的需求也不一樣。
到了現在的話,那麼就更不用什麼專業的獨立騎兵部隊了,在這種常態治安作戰裡,普通的丙等守備部隊乃至民兵就夠了。
畢竟楚軍打常態治安作戰的時候,也不會搞什麼長途奔襲,深入土著聚集的腹地裡搞什麼中心開花。
楚軍的常態治安作戰,一向來都是非常保守的,就是從移民定居點裡逐步往外推移……
驅逐一地,佔領一地,移民一地!
然後再重複這個流程。
至於遠離移民定居點的區域裡,其實大楚帝國一般都不太關心,更不會貿然派遣兵力進入其中……除非當地出現什麼土著政權,搞出來正式的大規模有組織的軍隊,但是這個時候往往出動的也不是什麼丙等師和民兵了,一般都是乙等師調動主力部隊壓上去,直接把對面幹趴下。
而這種常態治安作戰,自然是無法放在御前會議裡進行反覆討論,羅志學隨意吩咐了陸軍那邊幾句後,就把話題轉到了移民開發上。
想要把偌大的南洋地區真正的變成帝國腹地,軍事控制只是最開始的,大量的人口才是核心基礎。
然而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裡的人口其實不多,哪怕是開發最成熟的馬六甲省地區,目前總人口也就百來萬而已……
截止到承順三十五年夏,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包括順化省、升龍省、暹羅省、馬六甲省、緬甸省、呂宋省、婆羅洲、萬丹省(爪哇島、東印度群島)、東丹省(蘇門答臘島)、再加上一個直轄的澳洲。
上述各地區在內,總人口也就三百多萬而已,而且人口主要集中馬六甲省省以及呂宋省兩地,其他地方的人口都不算多。
這麼大一片地方,總人口才三百多萬,這顯然是不夠的。
要知道後世這一大片地方,能夠養活的總人口達到六億多人,差不多到華夏地區的一半了。
按照這個比例,目前大楚帝國本土區域有四億多人口,那麼南洋地區進行充分開發的話,能夠承載的人口少說也能有一億多。
這一次的御前會議,討論的諸多話題其實就是和這個人口有關係。
如何讓當地承載更多的大楚帝國人口?
水利部的官員們最先提出來了核心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想要提高當地的人口承載能力,養活更多的楚國人,那麼在南洋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是不可或缺的。
只是吧,雖然大家都認同要在當地建設水利設施,然而水利部的官員野心太大,動不動就說上億楚元的水利投資,然後一票內閣官員們就很不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