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剛好炮彈就落在附近,哪怕沒有遭到直接炮擊,但是炮彈帶來的劇烈衝擊波,震都給你給震死。

這就是為什麼葡萄牙人在昨天裡絲毫不敢冒頭,但是依舊死傷慘重的緣故。

其實如果非洲艦隊如果不顧炮管的壽命損耗,放開手了進行炮擊,僅僅是依靠艦炮的炮擊,就能把這些葡萄牙人直接打崩潰。

但是非洲艦隊不會這麼幹啊……前裝線膛炮就那點身管壽命,全部耗在這裡了,那麼後頭還打不打仗了。

再說了前裝線膛炮多貴啊,不僅僅火炮貴,而且炮彈和發射藥也很貴。

光用炮擊解決問題,成本太高,划不來。

相對來說,使用印度軍團這種僕從軍,在己方的火炮支援下打進去,那麼成本就低多了。

僕從軍士兵們,不怎麼值錢,

哪怕算上他們的裝備也不貴,畢竟都是一些老舊二手武器,如果這些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不給那些僕從軍用,往往都會直接退役給民兵用。

不客氣的說,這三千多人的印度軍團第三團,除開那些幾十號楚國人軍官外,剩下的土著士兵和武器裝備加起來,也不如一艘戰列艦上的幾十門前裝線膛炮艦炮值錢。

在非洲戰場上大規模使用印度軍團,本來就是為了節約在非洲地區的擴張成本。

因此實戰中也不可能本末倒置的,用昂貴的艦隊消耗,來代替印度軍團打仗。

於是乎,登陸第二天開始,印度軍團第三團開始推進,推進剛開始還算比較順利,但是靠近堡壘區後,就開始遭到了葡萄牙人的反抗。

雖然有海軍艦炮的支援,但印度軍團還是出現了不小的傷亡。

登陸第二天的嘗試進攻裡,印度軍團死傷了百來人,但是並沒有讓上頭失望,甚至對這個結果還挺滿意的。

印度軍團不僅僅成本低,這戰鬥力其實也就那樣,和楚國正規軍無法相提並論,能夠在付出百來人的傷亡,把敵人的火力點,部署等情況基本摸清楚,而且還搶佔了幾處重要的戰術節點,為下一階段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這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結果了。

登陸第三天,印度軍團第三團,在己方野戰炮火力,以及艦隊覆蓋式炮擊支援的掩護下,正式對葡萄牙人的堡壘區發起全面進攻。

當天中午,就突破了堡壘的外牆,隨後殺入了堡壘區內。

葡萄牙人守軍早就被炮擊打計程車氣崩潰,而且傷亡慘重,如今面對全面勐攻後根本就擋不住。

城牆被突破後,葡萄牙人雖然嘗試了組織反攻,但是都失敗了,最終全面戰敗。

這個過程裡,那些印度軍團計程車兵們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戰友們的死傷而悲憤,不過更多的還是他們往日作戰的時候養成的傳統。

殺入堡壘,粉碎了敵人的有組織抵抗後,這些賤民出身的印度土著士兵們變的瘋狂而殘暴,開始搜捕擊殺葡萄牙人的殘兵,甚至這個過程裡,很多土著士兵都會拒絕那些葡萄牙人投降。

對於土著士兵而言,接受俘虜多麻煩啊,而且也不會讓他們的口袋多一文錢的軍餉,直接殺了簡單省事。

等到楚國人的軍官們察覺到情況不對,開始收攏約束這些土著士兵後,堡壘內殘存的葡萄牙人軍民一千多人,基本上已經死的七七八八了。

對此這事,楚國人上層很是無奈:他們本來還想多抓點俘虜呢,最好是抓點葡萄牙人的高層什麼的。

普通俘虜可以用來就地修築莫三比克島的各種城防工事和普通建築,還可以用來和葡萄牙人進行談判,讓他們用殖民地交換俘虜,直接用更簡單的方法來接受大片東非殖民地。

結果都被這些殘暴的印度土著士兵們給攪合了。

但是事已至此也沒辦法,隨便處理了幾個典型,把這些典型土著士兵關幾天禁閉也就過去了,這幾個典型都是在楚國人的軍官眼皮子底下,直接擊殺那些投降的葡萄牙人的。

一點都不講戰場上的紳士風度。

不過也僅僅是幾天禁閉而已,畢竟要多抓俘虜這事事前也沒有傳令下去,楚軍也沒那條軍法說:敵人表示要投降後,士兵就一定要接受投降……接不接受投降,這是前線士兵們的自由。

因此嚴格來講,人家印度土著士兵沒有違令,只是戰鬥手段有些殘暴而已。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俘虜不抓就不抓唄,也沒啥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