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楚帝國的生命就是糧食(第3/3頁)
章節報錯
,為什麼救災?
因為怕產生流民啊!
要不然你真以為大老們關心賤民的死活啊,還不是怕大饑荒導致出現大量的流民,進而演變為明末時期的混亂局面。
大楚帝國就是從明末時期的叛軍流民演變而來的,羅志學本人就是流民出身,自然市場從頭到尾都防著這一手。
所以大楚帝國用盡一切辦法,杜絕大饑荒出現的可能性,進而出現了一系列重視農業,搞水利,搞移民等諸多措施。
東北大開發,其實也是基於差不多同樣的底層邏輯。
東北大開發,開發的是什麼?
鋼鐵各種礦產?雖然是這麼幹,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順帶的,鋼鐵煤礦之類的大楚帝國多了去,說實話以目前大楚帝國的生產能力以及鋼鐵煤炭的需求而言,不差東北的這點。
大楚帝國搞東北大開發,目的同樣很簡單並且純粹,就是為了開發東北地區的東北平原上的大片黑土地,然後種糧食!
東北平原,也就是遼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這三片平原可都是肥沃無比,並且之前沒啥人,一旦全面開發種植,也就意味著大楚帝國將會憑空多出來大量的糧食產量。
而實際上,僅僅是目前重點開發的遼河平原以及少量松嫩平原的土地,就已經讓東北地區成為了大楚帝國最大的糧食供應基地,每年對外供應的糧食數量已經超過了湖廣、漢天兩省一府的總和。
至於江南,那地方雖然糧食產量更大,但是人口也更加密集,糧食對外供應比較少。
目前大楚帝國在東北地區的開發,重點就是進一步開發遼河平原,並加大對松嫩平原的開發。
同時對三江平原進行前期調研以及開發準備工作。
第六期農業發展計劃裡,東北的這三大平原的開發將會是重點內容。
農林部那邊可是指望著這一片地方的開發,能夠有效提升大楚帝國內的人均糧食產量呢。
這國內人均糧食產量提升了,再加上從南洋地區廣泛進口的糧食,再加上從印度以及美洲地區進口的肉食以及糧食,國內的人均糧食消耗量才能夠達到帝國高層所期待的目標:人均糧食四百公斤!
基於國內自產糧食的重要性,羅志學在結束了沉安農場的視察後,發表了進一步扶持鼓勵農業生產的講話,再一次強調帝國對糧食生產的重視,進一步擴充糧食來源以保障糧食人均消耗水平。
結束了沉安農場的視察後,羅志學繼續乘坐御用專列北上,來到了目前東北鐵路幹線上最北邊的城市,也就是遼北省省治長春。
其實以開始遼北省的省治不在長春,而是在更東邊的吉林,只不過因為東北鐵路不經過吉林,而是從長春經過。
出於交通運輸方便以及未來農業以及工業發展的考慮,遼北省官府經過慎重考慮後,直接把省城從吉林遷移到了長春。
不過長春的鐵路也剛開通不過半年而已,因此這地方的工業發展暫時還沒有起來,不僅僅是長春,其實整個遼北省的工商業發展都不咋地。
人口太少,而且缺乏工業基礎,你說有各種礦產資源……南邊的遼東更多,開採更方便,而且各種配套設施很完善,用不著跑到更北邊,更冷,同時交通也不方便的遼北省去搞這些東西。
因此過去的遼北省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依靠農業生產為主。
不過遼北省的農業生產,和普通農業生產區別不一樣,他們的自耕農其實不多,因為早年沒幾個人願意移民到遼北省來……連人都沒幾個,自然也搞不了大量的自耕農體系。
遼北省為了發展地方,當年大量招商,吸引大量的農業領域的資本進入遼北省開闢各種大型
的農場。
只要你願意過來投資農場,土地免租金,其他各種優惠政策也都給,甚至連農業稅也給你三免兩減。
因此,遼北省裡建立起來了大量農場,有官方資本投資的,也有民間資本投資的。
其中就有遼華農業公司投資建立的「遼華農場」,該農場不僅僅是遼北,也是東北地區裡最大的農場,甚至是大楚帝國裡最大的農場。
今年光是水稻種植面積,就達到了三十多萬畝!
並且還擁有大面積的大豆以及小麥等種植區。
還養了馬豬雞鴨等牲口,其中光是豐州馬就養了五萬多匹。
而這個遼華農場,也只是該公司的其中一家最大的農場,實際上該公司還在遼東、黑水也擁有農場,在漠南擁有一個大型的畜牧基地。
還有好幾個農產品、肉食品加工廠。
遼華農業公司,乃是大楚帝國裡農畜業裡實力最強悍的企業,金陵股票交易所裡市值高達千萬楚元。
論規模和實力,一點也不比那些所謂的大型紡織或機械類企業差多少!
該企業的總部基地,自然也是羅志學的重點視察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