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搶功的騎兵(第3/3頁)
章節報錯
七月,大楚帝國正式設立兩河省,巡撫駐地為土耳城(土耳克斯坦、突厥斯坦城);一同設立的還有鄂畢河省,巡撫駐地為託博城(後世秋明州一帶),原來的大片哈薩克汗國所統治的草原以及南部地區,北部加入了鄂畢河省。
哈薩克的東部區域則是加入了吐魯番省,剩下的兩河流域以及南部塔什干地區,還有部分西部區域,則是歸屬新設立的兩河省。
隨著哈薩克草原被一分為三,哈薩克汗國作為一個政權,乃至歷史也會隨之徹底滅亡。
緊接著大楚帝國迅速組織了大批移民從關內地區前往中亞地區屯墾,並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其中包括免費授予大片的土地,這吸引了很多陝甘地區生活困苦的無地、少地民眾。
從陝甘乃至中原前往中亞雖然距離遙遠,但是國內民政前往移民的興趣卻是要比海外還要大,也更積極。
畢竟出海移民,哪怕只是去南洋移民的話,也會給人一種非常遙遠,甚至分隔兩地的距離感。
而去中亞的話,哪怕陸地距離好幾千公里,然而很多人還是覺得依舊同出一片藍天之下。
當然還有很多人也知道,西北鐵路正在修建當……現在從陝甘、中原地區去中亞是要很久,路也不好走,但是等到鐵路開通後可就方便多了。
按照火車的速度,等到西北鐵路開通後,往來中亞的突厥斯坦城和長安,其實也就十來天的事。
所以相對於移民去海外,國內大部分人更願意去中亞移民。
畢竟中亞雖然也是西域,但也就是距離遙遠而已,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並不算太差,尤其是中亞中南部區域的兩河流域,還是很適合生存的。
帝國官方一邊組織移民過去屯墾,一邊也動用前線的駐軍進行軍事屯墾,同時沿著大小河流開始修築各種堡壘城市。
時不時還派出騎兵部隊對那些不肯臣服,不肯按照大楚帝國的命令進行定牧乃至屯墾的部落進行掃蕩。
經過一番大戰後,哈薩克當地的土著部落不少死在了戰爭當中,其實楚軍並沒有在戰爭當中殺多少人,主要還是他們自己人殺的比較多,一些投誠楚軍的部落,和那些沒投誠的部落之間本身就是有著巨大的仇恨,這打起來心狠手辣的很。
當初進攻土耳克斯坦城(突厥斯坦城)的時候,攻入城的哈薩克人可是沒有絲毫留手,把城內的殘餘守軍,官僚貴族乃至平民們都殺了個精光…如果不是楚軍攔著,估計他們都要一把火把這城市給燒了。
他們之間的內鬥,造成了當地大量人口的減少。
還有不少部落則是遷移逃亡到西邊的俄羅斯控制區內,還有一些逃入南邊的希瓦汗國以及布哈拉汗國。
這些都導致了哈薩克地區的土著人口數量,已經從之前的一百二三十萬左右迅速下降到了七八十萬人的規模。
針對這些土著人口,大楚帝國方面的政策和當年對待漠北諸部以及準格爾殘部差不多。
先是打亂部落體系,設立州府縣鎮等體制,然後把各部落進行拆分,融合。
然後再把其中的一部分人口遷移到其他地方……總之不讓他們留在原來的土地上,反正大楚帝國的地方足夠大,很容易就能遷移安置幾十萬人口的。
而這點人口被遷移到其他地方後,瞬間就會被淹沒在大楚帝國的龐大人口數量當中,最終被徹底融合。
至於未來兩河省的主要人口構成,自然會由從陝甘乃至中原等地遷移過來的新移民構成!
伴隨著交叉移民安置的,還有大量的移風改俗,通婚等融合教化政策。
這個過程裡,也不是所有土著都願意聽從帝國的安排,總有人覺得自己很牛逼可以對抗帝國,甚至不惜武裝對抗,就和當年的西南以及青康地區的土司們一樣……
而現在你再看看西南以及青康地區們……可沒有了土司的蹤影。
在如今的兩河省等地區也一樣,對於這種新控制領地,大楚帝國的態度一向來都是非常的強硬的,老老實實聽從安排,接受融合,那麼以後就是自己人。
不老實甚至武裝反抗那麼也不會有絲毫的留情。
一邊軍事鎮壓,一邊交叉移民,一邊強制融合,不用幾年時間,大楚帝國就能完成這一地區的徹底掌控。
再過上十幾二十年,哈薩克草原地區就是大楚帝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