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需要羅志學親自批閱的這些奏摺和傳統意義上的奏摺不太一樣,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准許上折。

京官需要從四品實職副處長以上,而地方文官的話,則是從五品以上者才有資格上密摺。

並且這種密摺,不允許用來說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官員們用來密摺請安這種事,早些年出現過,但是被羅志學狠狠責罰過後,明確規定不允許用密摺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後,基本就沒有出現過了。

同時還要求言之有物,不允許瞎扯淡,如果你要用密摺進行彈劾的話,那麼就要求官員對彈劾本身負責。

密摺制度,是為了給官員,主要是地方官員們一個直達天聽的渠道,更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掌控力度。

特殊情況下,羅志學根本不需要透過參務院甚至各部對各省下發命令,而是可以直接透過密旨的方式對地方官員下令。

參務分管制度、翰林院簡報制度、稅務獨立、地方密摺制度、文武徹底分離、陸海矛盾巨大,近衛軍自成一軍等等。

這諸多的種種制度,其實都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羅志學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斷做出的努力以及嘗試。

經過這一系列制度,大楚帝國的皇權是高度集中的,任何一個傳統的封建王朝都無法玉指相提並論,前明的皇權對比大楚帝國的皇權,連提鞋都不配。

只要羅志學願意,他可以繞過參務院,直接透過翰林院接管整個京畿各機構。

只要羅志學願意,他都可以繞過整個京畿官僚系統,直接對地方官員下達旨意。

而羅志學能夠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本身有多麼大的才華或能力,純粹是因為他是開國皇帝,本身就具有空前的威望以及威懾。

此外還因為他是開國皇帝,大楚帝國的所有政治構架都是他參考後世的諸多制度所設計的,中間不存在任何的干擾。

就好比在一張白紙上作畫一樣,羅志學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沒有舊利益群體出來干擾反對。

當既得利益群體形成的時候,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已經很成熟了。

這些利益群體,其實已經變成了這一套政治體系的維護者。

比如京官們,其實對地方密摺制度就很不爽,因為這樣的話,地方官員就會繞過各部甚至參務大臣們,直接向皇帝報告。

但是京官們不爽,但是地方官員們卻是舉手歡迎,並且極力維持啊,因為有了地方密摺制度,他們的意見才能夠直達天聽,不用擔心被各部乃至分管大臣們所阻攔啊。

稅務獨立制度……誰要是敢提把稅務事務重新納入各部,搞一個傳統的戶部之類的機構出來,稅部的那些官員們第二天就會徹查該官員的稅務問題。

這天底下,還真沒多少官員敢說自己沒有稅務問題,哪怕自己沒有,但是家屬呢?

翰林院簡報制度,其他官員要是敢提出來取消,你真以為翰林院掌院學士是吃乾飯的啊,人家可是參務大臣……此外在大楚帝國官場裡,翰林院內的諸多官員們,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而名聲在外的秘書系,那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除了秘書系外,翰林院裡還足足有四十多個科呢,通常能入選翰林院的一般也是以年輕或中年等前途比較遠大的官員為主。

這些人來來去去,總人數挺多的,後來身居高位的也不少,由此形成一個個小派系。

最後的參務制度就更不用說了,誰要是敢對參務制度有意見,那

就是和帝國內權勢最顯赫的九名參務大臣以及二十多名協辦大臣們作對。

諸多種種,都意味著現行的政治構架裡,已經存在著大量的既得利益群體。

而這些人,會自發的維護這一套政治制度的執行。

哪怕這套政治制度是自古以來皇權最為集中的制度。

但是他們依舊會堅定的維持下去,因為這裡頭有著他們自己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諸多朝代想要進行改革都困難重重,會引來大量反彈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