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悲催的72騎兵團(第3/4頁)
章節報錯
所以這才搞出來了一票兩千多噸的一等戰列艦。
等到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在質量上以及數量上徹底和歐洲國家拉開差距,那是鐵肋木殼船隻出現以後。
鋼鐵取代了木材後,讓大楚帝國在造船的時候,可以徹底的不用顧忌木料的使用,尤其是特殊的船肋木料。
同時鋼鐵材料更好的效能,也能夠讓大楚帝國海軍的船隻建造的更為龐大。
這個時候開始,大楚帝國還是建造了一票三千噸左右的一等戰列艦,一大票一千七八百噸左右的三等戰列艦。
最終讓戰列艦的數量超過了百艘!
而現在,就更不用說了,四千多噸的蘇州號都搞出來了,而且大規模應用蒸汽機。
在機動性上,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已經和歐洲國家的戰艦有了代差。
此外火力上,儘管艦炮還是滑膛炮,但是更龐大的噸位導致單艦動不動就大幾十門甚至上百門的統一大口徑艦炮,也能夠極大的碾壓歐洲國家的同級別戰艦。
這個時候,大楚帝國海軍才敢說,面對歐洲國家的海軍,具備了碾壓式的優勢。
這也是早幾年大楚帝國海軍發起香料戰爭的重要底氣!
更是現在發動印度戰略的重要支撐。
沒有優勢海軍,那還打個毛線的印度戰爭,想著把歐洲人徹底的趕出印度半島啊。
鄭森准將等人在司令部裡瞭望了片刻後,很快就隨著城市裡的其他軍政要員們開始前往碼頭,準備迎接印度第三特遣艦隊以及艦隊裡陸軍將領們的到來。
同時也需要安排碼頭泊位,進行停泊,並裝卸人員物資。
這一次過來的第三特遣艦隊以及它所護送的大量運輸船隻,加起來可是足足兩百多艘,除了本土出發的外,中途在馬六甲也有數十艘運輸艦加入其中。
這麼龐大的一支艦隊抵達,所需要的工作是眾多的。
畢竟戈河城的港口碼頭規模有限,根本無法容納這支龐大的艦隊。
更別說戈河港之前就已經迎接了印度第一特遣艦隊的到來,至於印度第二特遣艦隊倒是不在這裡,而是在北邊的吉大港。
在戰略部署上,第二特遣艦隊負責孟加拉灣北部海域,主要負責保護孟加拉灣海域的海上運輸安全,攔截其他國家的船隻。
而第一特遣艦隊負責印度東海岸中南部海域的海上運輸線保護工作,並一定程度上支援第三特遣艦隊的作戰。
至於第三特遣艦隊,那才是印度戰略裡的核心主力艦隊,這支艦隊將會是作戰主力,只會出現在戰場上,準備隨時和敵人艦隊進行決戰。
而不是負責日常防備巡邏,保護海上運輸線。
做出這樣的安排,那是因為第一特遣艦隊和第二特遣艦隊,他們所裝備的戰艦都是清一色的純風帆戰艦,不少還是老船,戰鬥力相對來說弱一些,屬於二線艦隊,第三特遣艦隊才是大楚帝國海軍的主力一線艦隊。
龐大的第三特遣艦隊以及運輸艦隊光是協調陸續靠近,並安排部分船隻靠岸就花費了好半天。
而且因為戈河港裡並沒有什麼大馬力的蒸汽拖船,大噸位的船隻進出港口只能依靠自身的動力,這對於那些有蒸汽機輔助的新式戰艦或改裝戰艦而言沒什麼,但是對於那些搭載了大量物資以及陸軍士兵的運輸艦而言,就比較麻煩了。
需要小心翼翼的進出港口,然後部分船隻在泊位上解除安裝,而運兵船乾脆是停泊在港口外,直接由小船進行接駁轉運。
至於一大堆戰艦……不好意思,港口容量有限,根本沒有剩餘的泊位給它們使用,因此只能是在港灣裡直接下錨,並輪流安排海軍水手上岸休息放鬆。
至於你說作戰……
這初來乍到的哪有這麼快發動戰爭啊,海軍自己沒啥事,但是陸軍以及近衛軍那些人經過了漫長的海上跋涉後,十分戰鬥力已經去了七八分,不在陸地上休養個十天半個月的都緩不過來。
而且陸軍以及近衛軍還遇上了一大問題,那就是他們所攜帶的大量戰馬、役用馬在海運的過程裡,遭到了大規模的減員。
第七十二師下屬的第七十二騎兵團的苗勝榮陸軍上校,從上岸開始就是苦巴著臉!
他的騎兵團在出發前,就已經考慮到了長途海運可能出現的戰馬減員,為此還特地多帶了五分之一的戰馬,同時安排這些戰馬乘坐的還都是噸位最大的那些運輸艦,也安排了大量人手進行精心照顧。
但是讓他無法接受的是,即便如此,他手底下的戰馬也是遭到了大量的減員……在路上的時候不知道為何,竟然爆發了馬瘟,結果一大堆戰馬病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