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出兵扶桑(第3/4頁)
章節報錯
因此士兵們進行改裝訓練的時候適應的非常快。
而就在178團第一營計程車兵們進行適應性訓練,以便儘快完全適應新步槍的時候,大楚帝國的禮教部藩務司的官員們也沒閒著。
他們給江戶幕府那邊發起了最後通牒,要求江湖幕府配合帝國對對馬宗氏餘孽進行搜捕,並配合帝國軍方登陸宗氏的其他領地進行抓捕行動。
說什麼帝國對走私貿易,偷稅漏稅,侵害帝國關稅利益,破壞正常營商環境的宗氏將會打擊到底,如果江戶幕府方面膽敢包庇宗氏餘孽,必將迎來帝國的嚴厲打擊云云。
總之就是一番恐嚇,迫使德川家族方面放棄抵抗。
當然了,其實德川家族那邊如果不服,非要抵抗的話,其實也改變不了結局,無非就是戰爭的規模稍微擴大一些而已。
但是也絕對不可能讓帝國吐出對馬島,也不可能讓帝國放棄後續的一系列計劃。
大楚帝國後續還有不少計劃呢,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在扶桑列島上獲得一個落腳點,可以作為屯兵貿易的落腳點。
這種落腳點不僅僅是租借地,商棧那麼簡單,實際上租借地的話,大楚帝國在德川家族控制的長崎港裡,已經有了一片地區,那裡還長崎駐防有數百帝國士兵呢。
大楚帝國要的落腳點,不僅僅是殖民地,而是需要一片直屬領地,然後可以以這片直屬領地和扶桑內的其他大名們進行直接貿易,而不是需要和以往一樣透過德川家族進行中轉。
說白了,大楚帝國其實想要拋開德川家族這個二道販子,直接和那些大名們做生意。
這麼做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倒是其次,主要還是為了挑動扶桑內部的局勢,讓他們先亂起來。
一箇中央強力政權,內部穩定,並且內部還因為和大楚帝國有所接觸進而展開工業化常識的扶桑,不是好扶桑!
所以大楚帝國方面打算先對扶桑分而治之,吞併不吞併以後再說,但是先讓他們打起來再說……等打起來了後面就好搞了。
最重要的是,這打起來才能賺更多的錢啊。
要知道大楚帝國對外出口的拳頭商品,除了紡織品外就是軍火了!
雖然在扶桑裡紡織品裡也賣得不錯,但是那些該死的扶桑人竟然弄到了新式手動紡織機,雖然規模很小,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做等他們慢慢發展起來,那也是一大威脅。
而軍火的話,雖然這些年扶桑的德川家族採購了不少帝國的軍火,但是扶桑也沒什麼大規模戰爭,這武器沒什麼消耗。
而且人家扶桑人也是能大規模自造火繩槍的,這明末時期的鳥銃可就是彷制的扶桑火繩槍。
這帝國的軍火在扶桑銷量不好,國內的那些國防產業相關群體,早就想要讓他們打起來了,這樣他們才能夠出售更多的武器裝備啊。
所以,這一次大楚帝國在扶桑方面的策略很簡單,先奪取一片地方作為落腳點,然後利用這片落腳點對扶桑內部進行滲透控制,適當的採取必要措施加大武器銷量,摧毀他們的工業潛力等等。
基於這些要求,大楚帝國在拿下對馬島後,並沒有止步而是繼續南下。
數天後,大楚帝國海軍登陸壹岐島,直接幹掉了島上少量松浦家的駐防兵力,藉口是他們松浦家和對馬宗氏相互勾結,一起參與了針對帝國的走私桉件。
這讓很多扶桑人都特別無語……感情走私是個大籮筐,誰都能往裡裝是吧。
但是藉口真假不重要,別人信不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楚軍又拿下了壹岐島,然後準備繼續向南直接在九州島上的平戶島登陸了。
平戶島,這個地方比較特殊一些,乃是扶桑對外通商的港口之一,在明王朝時期的時候,這地方就已經是名聲很大的商貿港口了。
值得一提,現大楚帝國海軍中校鄭森,即帝國海軍上將,已經退役的鄭芝龍之子,他就出生在平戶島,長大好幾年之後才隨父重返華夏。
鄭芝龍率部歸順帝國,並一直在海軍中效力的十多年時間裡,鄭森也是受到其父的薰陶,青年時期努力學習並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海軍軍官學堂,從而成為了大楚帝國海軍的一員。
服役多年後,因為多次參加海戰而積功為海軍中校。
如今三十二歲的鄭森,已經成為了帝國海軍裡新秀軍官之一,畢竟三十二歲的海軍中校,在如今的大楚帝國海軍裡還是不算多的。
沒什麼大規模對外海上戰爭,海軍雖然執行的任務多,但很多都是常規巡邏、威懾任務,對於絕大部分海軍軍官而言這些只是苦勞而已,想要功勞可不容易。
鄭森都是算運氣好,剛畢業那會就遇上南洋大戰略,參加過了針對奪取馬六甲的戰役,並且立下了一些功勞,這才早期晉升的速度稍微快一些。
這一步快就步步快,這才能夠超越一群同期同學先成為海軍中校。
作為海軍新秀軍官,鄭森也同樣以鐵嶺號巡洋艦的艦長參與了這一次登陸平戶島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