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發率在提升了擊發率的同時,還因為不需要用到引藥,因此具備了瞬時射擊,更好的防雨防潮防風等優點,而且因為沒有引藥發出的火光和濃煙,射手可以睜眼瞄準等一系列優點。

更重要的是便宜!

這種擊發槍相對比燧發槍而言,其實也就槍機結構有所變化,其他的槍管等零部件都沒什麼變化,這意味著能夠透過直接改裝槍機的方式,把現有的大量現役主力燧發槍都改裝為銅火帽擊發槍。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缺點,缺點就是新槍會更加依賴後勤!

燧發槍的點火核心零部件是燧石,這東西是礦產,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其實都能找到,大楚帝國在本土邊遠地區乃至海外領地裡甚至土著國家裡都能找到燧石,然後經過簡單的加工成型後就能夠直接使用。

但是擊發槍所使用的銅火帽,這東西可沒辦法在其他地方找到,得在國內的兵工廠裡才能夠大量生產出來,技術難度也不小。

這意味著以後在海外領地,偏遠地方作戰的將士們,很難透過繳獲,就地簡單加工來獲得銅火帽。

全都得從國內的兵工廠生產後運過來,這樣一來對後勤的依賴就更加嚴重了。

不過這種後勤依賴也不算太大的缺點,畢竟如今大楚帝國裡的軍用物資,很多對後勤依賴都挺大的。

最為顯著的就是榴彈了,這玩意可沒辦法透過繳獲或者是前線簡單加工就能夠搞出來的,如今楚軍裡使用的榴彈彈殼,那可都是使用特殊配方的鐵碳合金材料……嗯,也就是鋼材。

不僅僅材料不好搞,而且加工也很麻煩,因為要對鋼材料的彈殼進行預製破片加工,這對加工能力要求非常高的,手工作坊根本無法大量生產。

而只有這樣搞出來的榴彈,其彈殼才能夠承受足夠大的膛壓,同時儘可能的把彈殼做的更薄進而裝進去更多的炸藥以及鋼珠,從而增加殺傷力。

要不然的話,那麼搞出來的榴彈就可能和之前明王朝新軍、東擄人以及現在的歐洲人們搞出來的榴彈一樣,承受膛壓能力差導致射程近,精度差,又因為裝藥少導致爆炸威力小,還因為缺乏預製破片,殺傷範圍也小。

這種還停留在引火繩榴彈時期的榴彈,並不具備太大的實戰價值。

但是楚軍的這種高技術榴彈,也就只有國內的一些兵工廠能夠生產,然後運輸到海外去作戰。

除了榴彈外,還有其他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從本土運輸過去的。

甚至人員吃的各種罐頭,騾馬吃的各種加工後的飼料,帳篷被服,藥物等等。

其實一直軍隊的裝備越好,戰鬥力越高,其實對後勤的依賴也就越高。

這一點不僅僅是楚軍如此,對於其他軍隊而言也是同樣如此。

楚軍的後勤依賴本來就挺嚴重的了,如今加個對後勤也依賴比較大的擊發槍,也不算什麼大事。

相對於這些後勤依賴,擊發槍本身所帶來的各種優勢更大,尤其是那百分之九十九多的擊發率,足以讓軍方將領放棄一切顧慮了。

金陵槍械研究所的多次擊發槍的實彈測試報告,隨著陸軍軍械部的研究報告一起被呈送了上來。

羅志學看了後直接批示,要加大力度研究、生產新式擊發槍、改裝現有燧發槍,以便讓帝國將士們用上最好的武器。

有了羅志學的首肯後,陸軍也是迅速行動了起來,直接對各大武器公司都下發了招標通知,要求各大武器公司根據金陵槍械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展開全新,可量產的新式擊發槍的設計方案。

而且不是一種,而是好幾種,僅僅是步槍就有較長長度,注重刺刀拼殺的陸軍通用版;

針對沿海,熱帶雨林等地區,要求耐鹽抗腐蝕的熱帶版;

針對寒冷地區,要求在極寒條件下依舊可以使用的北方版;

騎兵使用,槍管較短的騎兵版;

沒辦法,楚軍的部署從北極到赤道,從沙漠地形到熱帶雨林地形,從高山到沿海全都有,而以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很難說在同一款步槍下就滿足上述所有要求的,因此軍方乾脆是拆分要求,根據氣候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需求,招標不同需求的槍械。

除了步槍外,還有手槍,這手槍的型號也分軍官手槍,普通手槍,騎兵手槍等。

僅僅是第一批招標的槍支,就足足有十多個分型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