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 就是它,立刻買它(第1/4頁)
章節報錯
對於雙方的技術授權合作,廣州機械公司對此自然是沒什麼意見,因為授權費用的緣故,大頭的利潤都將會歸屬廣州機械公司。
這種模式純粹就是把當塗機械公司當場的生產基地用了,短期內擴大自身的產能,搶在其他廠家搞出來高壓蒸汽機技術、提升高壓蒸汽機產能之前先狠狠的撈一筆。
而當塗機械公司雖然不情不願,但是一方面是上頭催著要更多的高壓蒸汽機,他們作為官辦企業,總歸是還需要承擔一些責任的。
另外一方面,他們也只能是自我安穩,說可以透過這種技術授權合作驗證並提升自己生產高壓蒸汽機的技術能力。
這樣等他們自己的高壓蒸汽機弄出來,並且繞過了廣州機械公司以及天津機械公司的專利後,也就能把生產線進行調整後直接生產自家的高壓蒸汽機了
如此,才形成了國內三大蒸汽機廠商都具備了高壓蒸汽機生產能力的局面,讓帝國內的高壓蒸汽機產能一下子就提升了上來,以供應國內需求量非常龐大的艦用蒸汽機市場。
這樣海軍那邊,才能夠動不動就幾十臺上百臺蒸汽機訂單的下。
就當國內蒸汽機產業蒸蒸日上,海軍方面開始大規模新服役或改裝機帆船的時候,金陵城郊外的槍械研究所裡,一場槍械試驗正在舉行著。
十幾個技術人員正看著前方進行測試槍支的人員。
三個年輕的近衛軍士兵們,各自拿著樣式略有不同的槍支正在進行不斷的裝填、射擊。
只不過這三個近衛軍士兵進行裝填射擊的時候,會在擊發機構裡裝填一粒黃銅色的小帽子,擊發的時候也沒有燧石……
這是一款不需要燧石的滑膛槍!
清脆的槍聲不斷的響起,而身後的十幾個技術人員則是越看越高興。
這是他們槍械研究所裡最近這幾年的最大專案:火帽擊發槍!
大楚帝國研究火槍,在正式立國就已經開始了,早年就開始生產火繩槍,而火繩槍在國內正規軍的服役時間是承順十年,在民兵裡的正式服役時間則是一直持續到了承順十六年左右,並且實際上在眾多海外地區裡,依舊會有不少民兵或普通青壯私底下繼續使用火繩槍。
而大楚帝國的火繩槍生產,更是從來都沒有停過,只不過大概承順十年左右開始,所生產的火繩槍基本都是用於出口了。
火繩槍可是大楚帝國的拳頭出口商品,在海外土著國家裡很受歡迎的,大楚帝國控制下的不少藩屬國,不少軍隊都是成建制裝備大楚帝國的出口版火繩槍呢。
而燧發槍的研究以及生產時間則是更漫長,承順二年式正式研發成功,並開始小規模生產,期間出現了眾多的燧發槍型號,而產能規模也越來越大,並最終全面取代了火繩槍,成為了帝國軍警以及民兵們的制式裝備。
其最新型號,也就是十三年式遂發步槍以及其後續改進各型號,到目前為止依舊還在持續改進並生產,乃至帝國軍方的現役主力步槍。
十三年式系列燧發槍,其效能遠遠超過了歐洲同行們搞出來的燧發槍,這種效能差距都不是一點半點,而是天差地別,尤其是在全天候擊發率上。
不客氣的說,楚軍的十三年式一系列燧發槍,在效能上領先了歐洲的燧發槍兩代以上。
然而即便是遠遠超過了歐洲同行們的燧發槍,但是大楚帝國軍械部的官員們依舊沒有滿足,在承順十八年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所謂的新一代步槍研發計劃,並計劃採用皇家理工學院化學系那邊的教授們新發明出來的雷酸汞作為擊發材料以取代燧石。
不過當時進展不大,主要是雷酸汞穩定性太差,腐蝕性也非常強,這對於穩定性要非常高要求的軍用裝備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後續幾年裡,他們一直都是在琢磨著如何安全、穩定、高效的把雷酸汞應用起來。
直到了承順二十一年的時候,火藥研究所裡成功的搞出來了銅製火帽,這才讓新式步槍的研發走上了快車道。
槍械研究所這邊設計了新槍支,新的擊發機構,經過了一系列的測試改進後,最終搞出來瞭如今正在測試的樣槍。
而實際測試的結果也是讓他們大為振奮。
測試過程裡,其他什麼射擊精度、威力之類的不重要,反正都是滑膛槍,好也好不到那裡去,差也差不到那裡去。
他們真正關注的是擊發率!
陸軍軍械部方面當初敲定新槍的研發專案時,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大幅度的提高新槍的擊發率,至少要比現有的十三年式燧發槍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擊發率高一截。
同時還要求控制成本之類的,畢竟不能搞出來用不起的步槍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