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已經不可為,繼續打下去,除了會造成準格爾方面的大量傷亡外,也就只剩下消耗楚軍彈藥的意義了。

而逃這個選項,也是早就被準格爾高層所否決了,如果他們要逃,他們早逃了,根本就不會聚集六萬兵馬前來和楚軍玩一場戰略決戰。

現在他們能夠做的就是保住戰場上的這些準格爾青壯的性命,保住後方更多老弱婦孺的性命。

準格爾部雖然會成為歷史,但是大部分準格爾人能繼續活下去。

而隨著準格爾軍的投降,這一場規模宏大,雙方參戰騎兵總數超過十萬騎,整個戰場範圍都達到了十多公里方圓的龐大騎兵會戰,就這麼虎頭蛇尾的落下了帷幕。

雙方參戰總兵力超過十萬騎,但實際上交戰雙亡並不大,哪怕是準格爾這邊也不過只死傷了三千騎左右,也就佔據他們總兵力的二十分之一。

而楚軍死傷就更少了,前後只死傷了四百多騎。

這一場戰役規模很大,動不動好幾萬騎兵看起來也是非常的宏偉,但實際戰鬥過程並不激烈,雙方實際上甚至都沒有出現過哪怕一次的大規模騎兵對沖作戰。

大部分都是在機動,炮擊,下馬射擊或準格爾那邊玩騎射等等。

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短兵相接!

準格爾人的大部分傷亡,也是被楚軍的密集炮火所傷為主,還有部分是被楚軍的騎兵下馬步戰後的線列火槍所殺傷。

但是,這一場虎頭蛇尾的戰略決戰,絲毫不影響其巨大的戰略意義。

經此一戰,蒙古的三大勢力,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盡數臣服於大楚帝國!

非要說的話,那也就只剩下早些年就已經西遷大批烏拉爾河下游的漠西蒙古之土爾扈特部還遊離在大楚帝國的統治之外了。

經此一戰,也可以說大楚帝國徹底的解決了困擾了華夏幾千年,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所帶來的北方邊患。

訊息額爾齊斯戰役傳到金陵城後,羅志學開懷痛飲,並和一眾皇家樂舞團的優秀舞者們跳了大半夜的舞。

等到第二天腰痠腿疼的起身今後,在參務會議裡他親自做出了指示,對的夷播海(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額爾齊斯河上游等新控制區裡及時的設立府、縣進行直接統治。

除了部分頑抗分子,曾經對帝國子民犯下罪行的犯罪分子等一系列需要肅清的人員外,其他普通部眾要妥善安置。

這個妥善安置,自然不是說優待安置,甚至還讓他們繼續保持獨立部落之類的。

而是會按照一貫的處理辦法,把準格爾殘部十幾萬人全部打散,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重新分配到各地定牧點,其分配區域從西域到漠南再到漠北甚至遼東、青海等地全都有。

準格爾部以及其下屬的諸多部落,乃至所謂的漠西蒙古將會徹底的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不僅僅漠西蒙古如此,實際上更早的漠南蒙古以及漠北蒙古也是大多經過了這種改制,只不過當時這種改制是屬於和平改制,要更加溫和一些,尊重了他們自身的一些意願,分配也不會這麼零散。

主動和平歸順和戰敗被迫投降,區別還是很大的。

其中最大的體現,無非就是準格爾部的那些權貴頭領們了,除了及少數幾個之前對帝國保持友善態度的人稍微獲得了優待外,其他的都是沒能獲得優待,只是保住了性命而已。

還有幾個頑抗分子或倒黴蛋被殺了。

經過拆分安置後,曾經縱橫中亞駐地,盤踞在西域駐地偌大的準格爾部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準格爾部的覆滅,在大楚帝國內部掀起了巨大的反響。

儘管準格爾的覆滅從事實上來看,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在大楚帝國崛起之後他們就註定要歸順或滅亡,甚至大楚帝國不是一個封疆工業化國家,哪怕只是個普通封建國家也是如此。

絕大部分統一了中原地區,處於國力上升期的王朝,下一步都會把目光投向北方,投向西北,過去幾千年來從沒有例外!

任何一次中原王朝崛起後,都會把北方遊牧民族的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

不過能夠和大楚帝國這樣,直接把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一股腦收編或幹掉的,直接把實際控制區向北一路推進到北冰洋,向西推進到巴爾喀什湖,額爾齊斯河一帶的,直接把傳統華夏北方遊牧民族的根都給刨了的。

那還真是破天荒頭一回。

而這種特殊的,歷史上頭一次的偉大成就,也是被大楚帝國禮教部朝報司進行了重點宣傳。